历史或许很偏心,朝代变迁中的故事里,往往找不到真正的宿主,而随之而来的繁荣景象,都与历史的书写者密切相关,而这一切的改变,是怎样的一种方式体现出来,繁华过后,我们回头去看,真正的历史,就在这皇朝更替中慢慢完成。

宋朝的建立,是承袭了中原地区五代动荡后短暂安稳,在周世宗励精图治后的基础上。此时的后周王朝,已有俯瞰天下的实力,但周世宗的英年早逝,最终让赵匡胤黄袍加身,成就了宋朝的百年基业。虽说得位不正,但以治国的手腕来说,还是可圈可点。在宋朝开国二祖的影响下,一改五代时期武将专权,同时又提高读书人的地位,使文人凌驾于武人之上,断绝了重蹈五代时期的覆辙,而之后历代宋家子孙,也遵循以“仁”治天下,以整个宋朝处死的大臣来说,绝对是历朝历代中最少的。

我们不禁要疑惑,这样宽容的制度,官员能尽心尽力办事吗?要知道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砍了几万个贪官的脑袋,都没治得住贪腐问题,宋朝如此这般,那天下的官员没了惧怕,那不得沉疴一气,尽情欢乐,把宋朝的百姓压榨干净?要知道,人性的贪婪是最难控制的。

起初,我也很疑惑,但仔细的回忆一下,除去宋徽宗时期的挥霍无度,宋朝官员在历史上的风评,还真是不赖。像历史上著名的寇准、包拯、范仲淹、夏竦、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韩琦、文彦博、苏轼……这一大串的名字,让任何一个朝代的名人,都感到汗颜,这些个在历史上留有大名的人物,恰恰都出自宋朝。这些名臣的故事,影响着后世的一代代人,而治国平天下的爱国情怀,也在这些故事里均有体现。

翻看中国历史,文人道德观念的建立,最重要的阶段,是在北宋一朝,由于北宋对文人的宽容爱护,文人的地位扶摇直上,而随着全民推崇读书的热情,书本上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也渐渐在人们心里扎根,这使五代后期的人民,改变了长期对国对家不认同的心里,而忠孝两全的道德君子,成为全部文人的典范。

不得不说,宋朝的经济最为发达,如果以当时的汇率计算,宋朝便是整个世界经济的老大,在这样繁荣的光景下,有庞大的文官系统在支撑。大多数的文官,自小便深夜苦读,十余年的发奋图强,期待金榜高中的一刻,而前人留下的美名,也成了这些读书人羡慕的对象,成为国之栋梁,位列朝堂之上,名留青史,成为每一个读书人的向往。

宋朝对读书人的恩待,的确做到了极致,每个得到秀才功名的读书人,都免除了一切徭役,除去这些,而且还有钱财物品的补助,这些读书的种子,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发奋图强,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走到金鸾宝殿,而后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

从真宗皇帝开始,文臣便形成了自己的风骨,面对强权不卑不亢,对待平民和蔼宽厚,君子之道在一代代的沿袭下,到了神宗皇帝时期,到达了顶峰,私德与风评,成为了官员升迁的必要部分,而风评不佳的官员,往往成为别人谈论的笑柄,就如名臣夏竦那般,虽能力与才干出众,但因为几件小事,让他的名声受到影响,最后不得不黯然下野,离开了朝廷中枢,而文坛领袖欧阳修与外甥女的风言风语,也让曾经神坛上的他名誉扫地。

归根结底,让这两个大腕儿倒下的原因,就是文臣系统的道德框框,这个被宋朝皇帝无意间发明的产物,将文臣系统紧紧的绑在了皇帝的身边,在太祖皇帝“不斩士大夫”的传说下,文人过的特别滋润,而孔孟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下,一代代读书人把修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去做,这个为人准则,就像一种精神的印记,早就埋在每个读书人心里。

这个精神的印记,在一代代文人的传袭下,通过家族为基础的漫布,最后成为了整个汉族人民精神的印记,使得在如今的世界,国与家,始终都围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宋朝不止留给我们辉煌的历史,还有对后世如此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