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025年這個時間點越來越近了。因此,我們要做好相應的準備,特別是要深入的瞭解美方對我登陸艦艇的打擊能力。在這方面,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長期以來,美國海軍對於自身反艦作戰能力的建設,總是放在一個比較靠後的優先度。尤其是主要競爭對手——俄羅斯海軍和中方海軍都有層出不窮的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的反艦導彈似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一款亞音速的魚叉反艦導彈一用就是幾十年。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是美國海軍擁有絕對的制海權優勢,兩位數的重型核動力航母+四位數的固定翼艦載作戰飛機,面對面的正規海戰輕鬆碾壓任何對手,F-18發射魚叉反艦導彈都已經屬於威力過剩了。

但近些年來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着中俄以東風21D、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東風17、“匕首”、“鋯石”等高超音速導彈爲代表的新概念反艦武器裝備的問世,海上攻防作戰的平衡被打破,美國海軍引以爲傲的優勢領域面臨着淪爲戰略負資產的危險;造價昂貴且目標明顯的航母戰鬥羣無疑是對手遠程精確打擊力量的最佳靶子,傳統的艦載機騎臉戰術越來越行不通了。再加上由於中方海軍的快速崛起,新型航母、兩棲攻擊艦、神盾艦等高價值目標像下餃子一樣的不斷湧現,反艦需求日益迫切。

然後,壞消息就來了:美國海軍決定痛定思痛、奮起直追,削減大型軍艦數量,增加小型軍艦規模,強調分佈式火力打擊概念,大力開發能夠遠距離尋找和摧毀敵艦的新型反艦導彈。根據其預算需求清單顯示,美國海軍初步計劃在2025年之前採購1625枚、多個型號的新型反艦導彈,以應對中方海軍新鮮出爐的龐大艦隊。首當其衝的頭號主力就是名聲在外地LRASM反艦導彈,該型導彈具備智能目標識別、自主路航路規劃以及低可探測能力,公開射程大於200海里(370公里),2020年至2025年採購210枚。

作爲一款新型武器,LRASM雖然被寄予了厚望,但是由於剛剛服役,造價較貴,短時間內難以大規模量產。所以,美國同時了搞了另一款遠程反艦武器,那就是戰斧V,或者叫“海上打擊戰斧”。戰斧V由普通的對地型戰斧巡航導彈加裝新型導引頭套件生產、改裝而成,其射程可達900公里以上,能夠打擊海上移動目標。雖然其沒有LRASM那麼多高大上的技術指標,但是最大優勢是價格便宜量又足,單價大約150萬美元,5年內採購數量451枚。另外2020年至2025年配備輕型作戰艦艇的NSM“海軍打擊導彈”計劃採購189枚;能夠兼顧對空/對艦的標準6艦空導彈計劃採購775枚。總共1625枚四個型號的反艦導彈,構成了美國海軍未來5年反艦打擊能力的核心中堅。

美國這些導彈的威力,不只在於其本身性能,更在於其新的作戰體系和戰法。很多人在推演雙方對抗時,總是以“美方航母接近我方近海,也就是我國大量打擊武器的火力覆蓋範圍內”爲前提,然後設想雙方的交火。其實美方並不會這樣,隨着我國火力打擊範圍的延伸,美方預設的攻擊發起距離也越來越遠。比如目前預設的距離已經超過了1300公里,正在向2000公里發展(也就是超出東風21D反艦導彈的射程)。

我們可以計算一下,F-35C的內油(帶彈)最大作戰半徑是1100公里,LRASM的最大射程大於370公里,MQ-25無人加油機可使F-35作戰半徑增加500公里。這樣算下來,F-35C的最大打擊範圍,已經接近了2000公里。目前,F-35正準備換裝新型的發動機(變循環或者其他類型,正在測試),其最大加力推力增加10%左右,航程增加30%,這樣的話,F-35C的作戰半徑,還可以增加接近500公里。接近2500公里的最大打擊範圍,可以使美國航母保持在遠離我方1500-2500公里範圍內高速機動。這樣的話,我方對其打擊將變得比較困難。同時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以後,正在着力加緊研發各種高超音速反艦武器,屆時我們面臨的威脅將進一步升級。所以目前我們還鬆懈不得。

面對這種威脅,我們除了加快部署我們的天基衛星偵察系統、高速隱身遠航程無人機(WZ-8)系統,以增加我們對航母的探測、跟蹤能力;儘快加強我們的空中加油能力,以大幅度擴大攜帶鷹擊18反艦導彈的殲16的攻擊範圍外,更有效的方法,還是繼續大力建設我們的航母力量,屆時可以形成2個航母戰鬥羣,前出400公里之外的態勢。這樣的作用有三:1、逼迫美方航母繼續後退;2、提前攔截美方打擊平臺,同時也可以對美方發射的導彈進行攔截;3、對漏網的反艦導彈、巡航導彈進行提前預警(預警距離由原來的200公里增加到600公里左右),然後通過高速數據鏈將這些導彈的信息共享給後方的攔截平臺。此外,我們還需要加快我國艦載激光武器的研發和部署,畢竟,對於近程攔截來說,激光武器成本要低很多,而且接近無限彈藥,是未來攔截導彈的利器。

總的來說,對於關乎國運的大事,我們要料敵以寬,做好萬全的準備。所謂有備無患,屆時我們的行動纔會更解決,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小。

作者:刻雨無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