乓球界只選出一個人來代表的話,那一定是鄧亞萍。

中國乒乓球隊裏,有很多的大魔王,但大家都戲稱她爲“初代目大魔王”。

世界賽、奧運會、亞運會、單雙打,各種冠軍拿了個遍,專治各種不服。

鄧亞萍上吐槽大會,一開口就說,這個節目對我太不友好了,站在誰身邊,都是最萌身高差(其他嘉賓還有籃球運動員王仕鵬、世界小姐張梓琳),而站在孫楊旁邊,簡直萌翻了。

鄧亞萍說,我估計只有把我得過的所有金牌,墊在腳下,纔可能比孫楊高一點點。

鄧亞萍全程都在吐槽自己的身高,如今的她可以坦然面對自己身高的不足,但在很多年前,她也曾因身高問題,而差點無緣乒乓球。

鄧亞萍1973年出生於河南鄭州一個普通家庭,爸爸鄧大松曾經是河南省乒乓球隊選手,近水樓臺先得月,鄧亞萍從小就跟乒乓球一起玩。

雖然她在乒乓球上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身高卻成了她最大的短板,手腳粗短的鄧亞萍不符合體校對運動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並沒有向這個未來的新星打開。

這件事在年幼的鄧亞萍心裏留下深深的傷害,爸爸爲了彌補女兒的遺憾,只好帶在自己身邊訓練。

可父親卻沒有因爲她是女孩而對她手軟或者降低要求,每天除了必要的體能訓練外,父親還要求她做100個接發球。那時的鄧亞萍只有八歲,正是貪玩的年紀,可這個不服輸的女孩耐得住寂寞,踏踏實實將時間都花在訓練上。

爲了能使自己的基本功更加紮實,她在自己的腿上綁上沙袋,把木牌換成鐵牌,每挪一步都要耗費大量的體力,甚至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些對於小小年紀的鄧亞萍都是家常便飯。就連負責訓練她的父親都心疼的落淚,可鄧亞萍咬緊牙關一聲不吭。

這天下沒有白流的汗,每一滴都算數,付出總會有回報,10歲的她便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這個身材矮胖的小姑娘居然一鳴驚人,憑實力進入了河南省隊。

但對於運動員來說,進國家隊爲國爭光纔是最終目標,鄧亞萍也不例外。

1988年,15歲的鄧亞萍遇到了改變她一生命運的貴人,那就是時任主教練張燮林。

他在一次比賽中看中了有潛力的鄧亞萍,但是這一決定卻遭到了國家隊其他人的反對,教練組專門爲鄧亞萍召開了三次會議,說爲什麼不選擇一個先天條件好的人培養?

當大家的目光都停留在鄧亞萍矮小的身高時,只有張燮林從另一個角度發現了鄧亞萍的,那就是她雖然個子不高,但她看球高,所有的球在她眼裏都是高球,這就給了她進攻的機會。

他在鄧亞萍的缺點中發掘優點,力排衆議,堅持讓鄧亞萍進了國家隊。

可進了國家隊並不意味着高枕無憂,而是更大的挑戰,因爲這裏都是尖子中的尖子,每個人都在挑戰自己身體和心裏的極限,鄧亞萍也不例外。

剛到國家隊,鄧亞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場比賽,本來說好是鄧亞萍打,但臨時換成了其他人,這深深刺痛了自尊心極強的鄧亞萍。

她很想哭,但她沒住眼淚沒哭出來,因爲她知道北京不相信眼淚。出來混必須有資本,要想在國家隊有立錐之地,就必須有別人沒有的,用實力碾壓對方,用成績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國家隊規定早上訓練到11點,鄧亞萍就自己延長到11點45分,下午訓練到6點,她就訓練到6點45甚至7點45。爲了訓練她經常錯過食堂開飯的時間,每天都是最後一個打飯,食堂阿姨都認識了這個身材矮小的女孩,每天單獨給她留一份。有時實在太晚,食堂關門了,她就自己泡麪喫。

訓練時,鄧亞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絲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個。

據教練張燮林教練統計,鄧亞萍每天接球打球1萬多個。 每一節訓練課下來,汗水都溼透了鄧亞萍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溼一片,不得不換衣服、鞋襪,甚至換球檯再練。

運動員們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個個身上都是病,鄧亞萍也不例外。腰肌勞損、骨刺、膝關節損傷。平時訓練能忍就忍,實在不能忍就打一針封閉針繼續練。

腳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層紗布接着練。就算是傷口感染,擠出膿血也要接着練。

雖然遇見了伯樂,但千里馬卻絲毫不敢鬆懈,憑藉喫苦耐勞的精神,鄧亞萍在她的運動員生涯中一共獲得18個世界冠軍,連續8年世界排名第一,成了當之無愧的乒乓女王。

1997年24歲的鄧亞萍宣佈退役,這個消息一發布,無數乒乓迷爲之可惜。因爲那時鄧亞萍的身體已經再也負擔不起高強度的訓練了。

醫生告訴她的教練,鄧亞萍可能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勢必對健康有嚴重的損傷。

運動員由於長時間訓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鄧亞萍爲了彌補自己的遺憾,她選擇重新進校園學習。

剛到清華大學,入學第一天,老師讓她寫出26個英文字母。在如今3歲小孩都能完成的事,卻把這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奧運冠軍給難住了,她費盡心思才勉強寫完。

可鄧亞萍是誰啊,她憑着一股不服輸的勁,拿下那麼多世界冠軍,如今照樣用在學習上。她每天壓縮自己的睡眠時間,從早到晚學習,走路看書、喫飯的時候也看書,睡覺前還在看書,有時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她嚴格要求自己,像完成訓練一樣完美地完成學業。

1998年2月,鄧亞萍前往英國劍橋大學讀書,鄧亞萍在劍橋大學的語言學校開始學習英語,短短3個月的時間,鄧亞萍堅持每天8點多從自己的住所趕往學校上課。

下午3點半下課後,她還到學院的學習中心去學習,聽磁帶,練自己的口語,直到晚上8點學習中心關門後才趕回住所。

回到住所,鄧亞萍也從不浪費時間,她堅持和房東用英語交流,堅持按時完成作業和預習功課。

長時間固定姿勢寫稿誘發了鄧亞萍的頸椎病,頭不能移動,一動就疼的鑽心。但是,疼痛並沒有把鄧亞萍征服,她咬緊牙關,以一種固定的姿勢堅持查閱資料和寫作。

學習和打球,她都是用生命在熱愛。

運動員的由於生活範圍小,感情世界都普遍單純,鄧亞萍也不例外。網上幾乎找不到她的緋聞男友,唯一一段感情史,居然也是分手多年後的破鏡重圓。

鄧亞萍的老公叫林志剛,也是一位乒乓球選手,可是這段感情卻因爲聚少離多加上“第三者”而無疾而終。

直到鄧亞萍退役後,當時鄧亞萍在英國讀書,而林志剛在法國打球。英國和法國相距不遠,在英法隔海相望的3年裏,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朋友、隊友、同胞不僅共同感到在異鄉的冷清寂寞,也彼此懷念起往日的情誼。

鄧亞萍總是在節假日飛到法國看林志剛打比賽,而林志剛有空也會到英國看望在劍橋和諾丁漢唸書的鄧亞萍。一來二去,兩人十年前的戀情重燃,感情再一次升溫。

2004年鄧亞萍結婚了,沒有婚禮,沒有酒席,兩個人偷偷摸摸帶着大墨鏡就去領了證

2006年兒子出生,自此鄧亞萍的完成了自己所有的人生大事。

在抱着孩子拍攝的這張照片裏,鄧亞萍和所以天下老母親一樣,笑得一臉滿足。

如今的鄧亞萍早就退役,但江湖上關於她的傳說卻一直都在。鄧亞萍說最感謝父親,是他帶她走進乒乓的世界,如今父母年邁,不管多忙,她都堅持常回家看看。

雖然告別了乒乓球檯,但鄧亞萍卻從來離開乒乓球,她一直致力於推廣乒乓球事業。近日在參加某公司時,還隨身帶着跟了自己20多年的乒乓球拍,還說給我一百萬也不賣。

逆境是激發自己潛能最好的方式,作爲乒乓球女單大滿貫冠軍,鄧亞萍說,在任何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就是冠軍!這個世界充滿偏見,任何人都可能被別人看不起。

有句話說,年齡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

有人抱怨個子矮找不到對象,有人個子矮找不到好工作,當然也有鄧亞萍這樣,因爲個子矮差點進不了國家隊。

可鄧亞萍卻用她的前半生,完美地向我們詮釋了一句話,“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贏得冠軍時鄧亞萍說:“刻苦訓練的基礎,就是我站在賽場上的底氣!我比你付出的更多,憑什麼不贏你!”

努力可能不會成功,但沒有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這世界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你現在流的汗,喫的苦,有可能成爲往後幸福生活的蜜。

冷眼和歧視,使鄧亞萍過早地體會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過早地具備了常人所不具備的心理素質,或許正因如此,纔有了她日後超乎常人的輝煌成就。

薩馬蘭奇說:一個自身條件並不好的女孩,能夠長久稱霸女子乒壇,在鄧亞萍身上我看到了奧林匹克精神。

當你把你的優勢做到無人可及的時候,那就是你最大的優勢。

從5歲開始打球到24歲退役,她二十年只幹一件事,就是精益求精。如今她雖然遠離賽場,但一直從未離開自己熱愛的乒乓事業。

往後餘生,願她平安順遂,我的乒乓女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