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前段时间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深情演绎。

明朝初年三代帝王,在电视剧中性格可谓各有所表。

第一任帝王:朱棣,那是杀伐决断的主,杀人不咋眼诛十族不皱眉,让人一件胆寒。

第二任帝王:朱高炽,胖胖憨憨,人畜无害,让人看着就开心。

第三任帝王:朱瞻基,也算得上英武非常,很有其爷风范。

如此三任皇帝,性格各异,作为臣子,伺候三代帝王难免要谨慎小心。特别是那个明朝文臣还没有成气候时代,更是如此。

(三代君王)

可在这样的时代,却有个臣子,一生活成了传奇。

对朱棣,他怒怼,对朱高炽,他破口大骂,活活气死明仁宗,对朱瞻基,他气势不减,依旧如此,却还是活下来了!

这人的生命力如此之顽强,堪称不死鸟、小强,他到底是谁?

答案呼之欲出,江西吉安人李时勉(1374-1450)是也。

他的传奇,在明朝被无数次传颂,而传奇的开始,源自永乐19年。(1421年)那年,大明京城南京,发生了件大事,皇帝居所三大殿失火,早已蓄谋已久想要迁都的朱棣,顺势用这个借口为由,号召群臣征求意见,说自己想要迁都。

无数大臣在朝堂之下战战兢兢,即便都有意见,却未有任何人敢提。

想想也是,朱棣可是杀人如麻的主,出头说话,要是被杀了,这不是冤大头吗?

这时却有一人越众而出,洋洋洒洒提出十五条反对意见,件件言之有物,让朱棣很是头大。

(霸道朱棣)

这个人就是李时勉。

在他口中,迁都之举完全是劳民伤财,加重百姓负担,就是一恶政。

听完这个给自己唱反调人所言后,朱棣龙颜大怒,边看边丢奏章。

丢一次小太监捡起一次,看了再丢,如此三次后,朱棣不说话了,而是阴沉着脸发了逮捕令。

你不是邀名取直跟我唱反调吗?直接下狱!

就此,李时勉迎来了第一次牢狱之灾,最后这灾难在无数同僚救援下,得以免过生死劫,做了一年牢后,李时勉顺利出狱。

按理说经历了一次言多必失的祸乱之后,人都会学聪明点。

(不聪明的李先生)

可出狱后的李时勉并没有学聪明,反而越发刚直,进而引发更大事故。

朱棣死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继位。

这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太好,长期肥胖,还有不少慢性病,受不得刺激。所以大臣说话都比较小心。再加上这朱高炽脾气也很好,跟大臣也没啥矛盾。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明朝声誉不错的皇帝,依然和李时勉对上了。

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炽刚刚继位没多久,就收到封议政疏奏。仁宗一看李时勉署名。心里就在打鼓,这娃以刚直不阿出名,说的绝对不是好事,在做好心理准备后才看的疏奏。

可既便如此,看完依然让朱高炽气的“一佛出窍,二佛升天”就差三魂出鞘。

由此可见,绝对话无好话啊。

盛怒下的明仁宗气不过,将李时勉召到殿上对质,对质后还说,只要你服个软认个错这事就过去了。可李时勉偏不,他脾气比皇帝还大,据理力争毫不退让,这就让好脾气的明仁宗也受不了了。

(锦衣卫出马)

明仁宗呼叫武士,拿起金瓜就打李时勉。

这金瓜算兵器的一种,可理解为紫金神锤,打人效果也分外明显。几下后,当场打的李时勉断了三根肋骨,一条命去了半条。

打完还不解气,李时勉又被他贬去交趾郡做流放人员,几乎等同于一撸到底。

如此一来二去,按理说聪明人应消停了吧。

李时勉偏不,到了交趾后,伤还没好全,又给皇帝上书,语带批评,让明仁宗又气的不轻,最后明仁宗干脆的给他指了一条明路。

先打了李时勉一顿,随后就将它关进诏狱,也就是锦衣卫专设监狱,号称阎王殿。

能进这的都不是一般人,想出来除非变厉鬼,如此待遇无疑是判老李死刑。

幸运的是,李时勉有个小老乡曾受过他恩惠,在锦衣卫任千户。

讲义气的他冒着杀头风险偷偷给李时勉找医生看病,暗中照拂,终于保住了李时勉小命。李时勉小命保住了,但事情还没完啊。

短命的明仁宗经历连番受气,心思郁结,最后居然死了,他死不打紧,临终遗言却让儿子朱瞻基记忆深刻。

这遗言是:李时勉在朝堂上侮辱我。

着话里话外,都透漏一个意思,儿啊,你爹憋屈啊,你要给我报仇。

(仁宗)

因此,明宣宗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李时勉。

当皇帝第一天就要杀人,除了立威,更多的是震慑,李时勉就成了杀鸡敬狗的那只鸡。

可杀他的过程依旧有波折,宣宗先是说:去把李时勉绑来,朕要亲自审问他,非把他杀了不可。

话音落地不久,就改了心思,直接对锦衣卫说,审判都是多余的,直接送西市斩了。

为何如此?估计宣宗也有小心思,他怕要是庭审后,杀李时勉有困难,才有此前言不搭后语的事出现。

就这前言后语不搭,让李时勉逃过了鬼门关。

原来提审和杀头的人,因为时间差,去了不同方向,提审的人走了东门,杀头的人走了西门,两拨人命令不同,信息不通,最后走东门的提审人员先到了诏狱。

这个时间差一错过,李时勉命就保住了。

(明宣宗)

明宣宗一看,人都提过来了,总不能啥也不问啊,于是就说:好你个李时勉,竟敢触犯先帝,赶紧招来,你在奏疏中究竟说了什么?

李时勉一看,立马继续直言:臣说在居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嫔妃,不宜让皇太子远离左右……

明宣宗一听,有点难办了,这话说的有理有据,如何反驳?

臣子劝诫皇帝陛下在居丧守孝期间要守规矩,左右看都是好事啊。

无奈的明宣宗只能放过了李时勉,顺带在众臣子劝说下,恢复了李时勉侍读的官衔。

东西门阴错阳差,让李时勉大难不死,逃出生天,也让这故事成了明朝官场的经典,无数人基于此给李时勉编段子,起外号“打不死”。

李时勉也因祸得福,成了明朝谏臣的标杆,直言的榜样,无数次被人念叨。

念叨来念叨去,名声越来越大,等到他正统十二年(1447)退休的那一天,无数朝臣和国子监3000多人,都来为他送行。

他们送的是什么?除了李时勉人生的幸运之外,更多的是送别一种精神。

也许这就是大明的骨气吧,只是后续这骨气成了党争的手腕,成了沽名钓誉的手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