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5月22日晚,阿里發佈2020財年年報及四季度(2020年1-3月)財報,此前,騰訊、京東已經發布財報,而拼多多則特意將財報時間提前,選在這天與阿里“同臺競技”,很有針鋒相對的意思。

來看數據:2020財年阿里巴巴銷售額達1萬億美元(約7億元人民幣),2015年吹的“牛”,又雙叒叕實現了。相比2012年底1萬億元,2016年3萬億元,7年多時間成交額翻7倍。

同時,阿里年收入爲人民幣5097億元,同比增長35%,實現預期,而在新冠疫情下的1-3月,收入1143億元,同比增長22%。

對比下來,騰訊、京東、拼多多也都有自己厲害的地方:或是疫情期間的收入增長、或是收入增速、或是用戶增速,似乎都比阿里強勁。

但在互聯網商業這個範疇,沒有系統比阿里效率更高(交易達成的速度,從逛到買的路徑),沒有平臺能給商家帶來更多生意機會(1萬億美元銷售額達成),沒有平臺比阿里更全面(阿里雲、菜鳥等基礎設施)。

在高度競爭的互聯網市場,絕不可能只有水平分工、單一形態。若回顧互聯網每個階段,市場從不缺幾個強大的垂直整合者,但後來要麼被時代淘汰,吹燈拔蠟;要麼建立起一個包容的生態,繼續喫香喝辣。

例如:20多年前,聯想集團路線之爭,院士倪光南主張走高科技路線,投入研發芯片,而柳傳志覺得那樣投入太大,主張走工藝、貿易路線,賺快錢。之後,柳傳志勝出,聯想紅極一時之後,也迅速走下神壇。

而10年前,阿里巴巴還很小的時候,就啓動阿里雲,阿里堅持每年投10億,連續投10年,最終,阿里雲歷盡磨難,成爲世界前三,讓阿里加上技術的高光,反哺電商。

如今外部環境更嚴峻,競爭更加激烈,互聯網的“黑暗森林”裏,固守少數環節,風險越來越大,只有擅長“聯盟的角逐,生態的戰爭”,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一直“行”下去。

但就像傳奇CEO傑克·韋爾奇說的:很多人知道,但只有少數人能做到。

認真比比更健康

的確,否定永遠賺眼球,積極才能得成功,是燃燒了歲月,還是驚豔了時光,總之,認真比比更健康。

一、巨頭比:

最近一季度阿里營收1143億元,騰訊營收1081億元,前者月活躍用戶8.46億,後者月活躍用戶超過12億,如此算下來,每個用戶貢獻收入,阿里是135元,騰訊只有90元。

即便騰訊的總收入增長率是26%,阿里只是22%,阿里的貨幣化(賺錢)能力還是強過騰訊很多。

再從業務構成看,騰訊遊戲主業帶來的增值收入增長率是27%,大於26%,總收入的增長驅動力還是遊戲;而阿里零售主業增長率19%,小於22%,總收入的增長驅動力是阿里雲、菜鳥物流等創新業務。

騰訊還在喫老本,阿里已經在新領域攻城拔寨,顯然後者更有想象力。

同時,市盈率上,阿里只有25倍,騰訊卻是38倍,顯然騰訊的股價已經很高,繼續高漲的空間有限,3.94萬億港元的市值更難繼續膨脹,要趕上阿里4.25萬億港元的市值,必須要創新業務給力。

但像騰訊雲2019年營收170億元,阿里雲則是400億元,差距1倍多。受疫情影響,騰訊雲收入環比下降了,而阿里雲還在增長。

更不利的是,最近騰訊遊戲負面聲音高漲,“學生網課偷玩遊戲”,“未成年人14分鐘充值4萬隻退70%”等新聞頻發,“賺小學生錢”的梗好玩,但現實中帶來的掣肘太多。

只怕騰訊遊戲還會迎來更多監管,疫情對騰訊所在的遊戲行業是利好,疫情後迴歸常態,騰訊遊戲收入要繼續高漲,也是難上加難。但阿里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二、電商平臺比

作爲電商一號位,阿里一季度營收增速22%,低於拼多多的44%,略高於京東的20.7%,因爲外部環境影響,爲商家減負,其客戶管理(廣告等)收入同比增長只有3%,佣金收入則同比減少2%,似有不利。

但從另一面看用戶屬性,可用“MAU佔年活躍買家比例”確定用戶粘性指標,計算下來,阿里是116.5%,拼多多是77.6%,京東是67.1%。

可見,阿里零售平臺上,用戶“逛”的更明顯,其他兩家的用戶更是“爲買而買”。

要知道,互聯網平臺,粘性就是王道,粘性足夠強,用戶纔會不斷“爲愛買單,爲信任充值”,凸顯出商業價值。

這也應證了馬雲說的:每晚有1700萬人逛淘寶,什麼也不買。但總有一個晚上,某件商品會打動某人的心。

有基於此,再計算“每個活躍買家的年支出金額”,拼多多隻有1835.5元,京東是5388.6元,阿里是9714.9元,所謂“後浪”距離阿里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所以說,只看簡單的財務數據,無法深刻地理解企業,數字的高低錯落之間,千萬別“思考不夠,陰謀來湊”。

擁抱變化,互爲依託

《反脆弱》中說:驗證你是否能活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你是否喜歡變化。在阿里,這叫“擁抱變化”,正是靠着這個“法寶”,阿里才構造出互爲依託的生態系統。

比如,10年前,百度李彥宏說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騰訊馬化騰說雲計算“太早,要阿凡達時代才能實現”;只有馬雲堅定“對雲計算充滿信心,充滿希望”。

因爲,阿里如果不做雲計算,大量的利潤將被IOE(IBM、甲骨文、EMC)信息系統吞沒,隨着業務持續高漲,被侵吞的利潤還會更多,所以必須擁抱變化,全力轉向雲計算。

結果雲計算越發流行,解決更多企業的問題,阿里雲又變成一項對外業務,變身社會基礎設施,同時,在它的基礎上開啓“中臺”戰略,阿里各業務底層打通,數據打通,技術、流程模塊化。

像支付寶啓動公交、地鐵二維碼支付,真不是螞蟻金服一家發力,高德地圖提供地理信息,預測人流、運能;阿里雲提供測試、技術後臺、系統改造支持;支付寶提供掃碼支付邏輯、流程……

這纔有支付寶迅速出圈,從商家買賣進入公共支付領域,增加了數億月活躍用戶。

之後,2018年開始,支付寶將自己獲取的新用戶導流給淘寶系電商夥伴,通過“每日必搶”等應用,爲阿里零售體系帶去數以億計的新用戶。

其中有大量25歲以下和50歲以上的用戶,來自“五環外”三四線及以下地區,所以淘系面對拼多多快速崛起,依然可以不慌不苦,前途。

再比如,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期,阿里前首席戰略官曾鳴發現有淘寶店鋪很“奇怪”,買賣特別集中於某些時段,很快上貨、很快賣完,往往等幾個月後,又是這樣。

輾轉追溯才發現,這些店主是阿里“小夥伴”微博上的“網紅”。於是,淘系順勢而爲,網紅電商異軍突起。

此後,淘系更加敏感,連續發現內容、直播風口,在這些領域開疆拓土,因此纔有了薇婭、李佳琦的神話。李佳琦本人也在一次論壇上,以創業者身份談到淘寶對直播行業的影響:淘寶第一次讓直播有了商業價值,讓直播能變現了。

而7年前誕生的菜鳥網絡,也是爲了解決電商物流難題。如今它越來越成熟,阿里也以它爲依託,入股“四通一達”,成爲重要股東,深入下游的收發派送體系。

這樣,拼多多發展越快,快件越多,四通一達越受益,阿里也會跟着受益,形成了競爭對沖、交叉補貼的另一種格局。

總之,阿里電商用自己的收益,支撐阿里雲,帶動支付寶,聯動菜鳥網絡,如今它們都成爲社會基礎設施,反哺電商的發展。這就形成了同步共振的產業鏈縱深,構建出相互依託的商業生態。

按互聯網預言家凱文·凱利所說:那是強大的社會化協同網絡。自覺、自洽、自發。

基於此:1、阿里生態豐富,創新試錯的成本和風險降低;2、進入成熟期的業務,也不會像蘋果那樣,遭遇太大的風險敞口;3、獲得整體的優勢,更好地抵禦宏觀環境的波動。

所以,這樣的阿里,真沒什麼可擔心的,此時,還用“不能、不行、不成”套路它的人,很可能畢業於“德國骨科”,不是真的壞,就是真的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