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风尘三侠之红拂女》,反派大boss是由郑则仕饰演的杨素

这种肥胖的形象映入眼帘的一刻,我们就能想到汉末大奸臣董卓,果然,剧中的杨素确实是坏事做尽。

然而,电视剧毕竟不是历史,以电视剧来定义杨素为奸臣是不妥当的。

更何况,我们对奸臣的认识也是脸谱化严重,难道肥头大耳就是奸臣?那秦桧长得可是一表人才。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历史上杨素的真实形象,大多人还真是模糊的很。

民间轶事中的杨素

先说说民间传说中的杨素。

我们经常说,夫妻二人感情和好,但是颠沛流离,好在最后走到了一起的感情状态叫“破镜重圆”,这个来由就和杨素有关。

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原本为徐德言的妻子,但当时陈国衰败,他们担心亡国之后再难相见,便将一面镜子分成两半,约定“倘若两人缘分未断,以此为信物,再续前缘”。

等到陈朝灭亡后,乐昌公主流落到越公杨素的家里,杨素对她非常宠爱。

而徐德言则流离失所,后来来到京城,乐昌公主看见原先的半面镜子后茶饭不思,杨素知道原委后,派人找来徐德言,将公主还给了他。

杨素还设酒宴给陈氏和徐德言饯行,他们两个也回到江南,白头偕老。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杨素在这个事情上处理得很公道,也深明大义,而从另一件事情上,还能看到他的长者风度。

与杨素同朝为臣的李德林有个神童儿子叫李百药,年少风流,看上了杨素的一个宠妾,有一次竟然夜入杨宅,与杨素的宠妾幽会私通,结果被杨素逮个正着。

本来杨素要治李百药死罪,但惜才之情顿起,动了恻隐之心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

李百药生死关头,才思忽至,一气呵成,当即成文。

杨素看完,表情欣然,当场把爱妾赐给李百药为妻,“并资从数十万”,后来杨素竟又奏请隋文帝,授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由此看来,民间传说中,杨素最开始也并非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大反派,正史中的杨素,要更为复杂,甚至难以用忠奸来定论。

正史中的杨素

据史书记载,杨素虽自幼穷困,但其父祖皆曾历任显宦,其祖父杨暄是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则是北周汾州刺史。

在注重门第的南北朝时代,有着这样的家世,只能说明杨素并非寒门出身,而是正儿八经的门阀士族。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杨素乃弘农杨氏出身。

弘农杨氏乃西汉丞相、司马迁女婿杨敞之后,自第五世杨震以讲习《尚书》而被誉为“关西孔子”之后,杨氏一族便以经学大家而为世人所重。

其子杨秉更被征召入宫为东汉皇帝讲习《尚书》。

此后杨氏一族便以经学为基,扩张势力,成为当时权势最为强大的家族之一。

在当时,虽然实力强大的家族很多,但是唯有以经学者,才有资格被称为世族,为世人所重。

比如后来建立曹魏的夏侯氏、曹氏,代曹而立的司马氏等,虽然同样有很大权势,甚至还成为皇族,但是在世人眼中,由于这几家并没有拿得出手的经学家底,所以多被世人看做暴发户。

只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种有着经学底子的,才是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

所以随着朝代的更替,诸如夏侯氏、曹氏、司马氏都已经湮没于历史中之后,弘农杨氏却依旧能在任何朝代都为朝廷所重,历任显宦。

在东汉时代曾号称四世三公,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

出身于如此显赫门第的杨素,虽然早年穷困,但是一开始便被家族长老看好,对其寄予厚望。

其叔祖北魏尚书仆射杨宽便经常说:“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就是说杨家其他的孩子们都不成器,能带领老杨家走上康庄大道的肯定是杨素。

杨素本人,也很有世族的逼格,其早年不仅颇有骨鲠之风,而且极度自负。

其父杨敷死于北齐,而未受朝廷追封之时,杨素便一再上表申诉。

惹得北周武帝大怒,下令杀杨素。

杨素竟高声说:“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

啥意思?伺候你这样无情无道的昏君,我杨素死是应该的。再说死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周武帝听后,反而对杨素刮目相看,赦其无罪,不仅追赠其父为大将军,谥号忠壮,还封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开始器重他。

武帝又令杨素起草诏书,他下笔成章,文词华丽。武帝予以称赞,对他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时,杨素却回答说:“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弘农杨氏的人就是这么拽,对于世俗富贵,俺根本不需要争取,是富贵来找俺。

不得不服气,这样嚣张,人家有资本。

才华文章不用说了,比如那首大气磅礴的传世佳作《出塞诗》便是出自他的手笔。

没想到的是,人家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北周时期在攻灭北齐时便立下不世之功;

在杨坚篡位之时,又协助其平定了尉迟迥,宇文胄等宇文氏一族的反抗;此后在平定南陈统一中国与对抗突厥之时,也屡立军功;甚至在杨广即位之时,还出手平定了汉王杨谅的反叛。

可以说大隋天下,至少有一半是杨素打下来的。

《隋唐演义》中靠山王杨林的原型虽然另有其人,但是其对大隋江山的功绩应该是取自杨素。

有着这样大的功绩,杨坚父子对杨素的恩宠也可谓是无人能及,不仅自己被封为上柱国、尚书左仆射、仁寿宫大监、越国公,位极人臣。

他的儿子和一群亲戚,寸功未立,就位至柱国、刺史,真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样为杨坚父子立下汗马功劳,生前死后极具殊荣的人,为何在传统认知中,竟然被认为是祸国奸臣呢?

其实这里面有着颇为复杂的原因。

揭开杨素的面纱

关于杨素的抨击,主要出自《隋书·宣华夫人传》中,杨素助杨广弑父夺位的影射

但关于这一点,杨坚父子的本纪以及杨素本人,还有另一重要参与者张衡的传记中皆未提及。

不仅如此,甚至《宣华夫人传》自身都很矛盾,因为根据前文,杨广为了夺嫡,曾大力结交宣华夫人,而宣华夫人也是投桃报李,对杨广夺嫡是出了大力的,也就是说宣华夫人实乃杨广一党。

那么在杨坚弥留之际,宣华夫人却跑去告发杨广无礼,让杨坚有了复立杨勇的意图,这在逻辑上便莫名其妙。

因为杨广弑父之说,恐怕是魏征等人春秋笔法,颇有疑问,既然如此,对杨素乃奸臣最大的指责,也便难以成立了。

那么难道杨素是一个被误解的忠臣吗?恐怕也不尽然。

在《杨素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杨坚刚刚登基为帝时,杨素被封为御史大夫。有一次和老婆吵架,情急之下说了一句“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

意思是老子做了皇帝,就你这副德性,一定不让你当皇后!

结果他老婆转身就跑去给杨坚打小报告,导致杨素因此被炒了几天的鱿鱼。

虽然这自是夫妻之间吵架时的气话,但是能说出这种话,最起码说明了杨素内心曾经动过当皇帝的心思,这肯定不是咱们传统价值观认可的忠臣。

要知道,秦桧那么恶劣,也没想过把赵构踹了自己上。

我们如果看看杨素的人生,就会发现他的一生经历西魏、北周,隋三个朝代,也即是说,杨素不仅见证了两次谋朝篡位,换了三次主君,甚至还有一次深入参与其中。

如果他真的是所谓的忠臣,那么起码在杨坚篡位之时,他就该为宇文氏死难了,又怎么可能活到隋朝呢?

但是难道我们能够因此苛责杨素吗?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弘农杨氏族人,如何在这样一个成天改朝换代的年代,带领整个家族生存下去,并且在那些对世族充满敌意的皇帝面前,维持住世族的权势,恐怕是比对皇帝的忠诚更为重要的事情。

可见,杨素并非一个忠臣,但却无疑是一位能够带领族人熬过乱世的合格领袖。就此而言,杨素并未辜负其叔祖杨宽所寄予的厚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