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爲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和“國父”的孫中山先生在革命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仁人志士的幫助。其中就有他的兄長——孫眉,給予弟弟孫中山以很大的精神和經濟的支持。爲了資助孫中山,孫眉的人生經歷了貧窮到富裕再到返貧的大起大落。

從長工到“茂宜王”

1854年,孫眉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的翠亨村,比弟弟孫文大12歲。作爲一個農民家庭的長子,孫眉自幼隨父親務農,15歲時,便到鄰鄉南蓢當長工,承擔起賺錢養家的重任。

18歲那年,年輕力壯的孫眉能夠徹底改變家庭境遇,跟隨舅舅奔赴檀香山。在檀香山,孫眉先是在當地華僑的農場做苦工,他踏實肯幹,又善於經營,積累了一筆錢。1877年,孫眉抓住政府號召開荒的機會,拿着積攢的錢到夏威夷另一個茂宜的島嶼上租種了3900畝土地,招募華人開墾農業,自己做起了農場主。

由於經營有方,又爲人豪爽,與官府的關係友好,孫眉很快富甲一方,同時享有極高的聲望,當地人稱之爲茂宜王( KING OFMAUI)。

兄弟間的信仰之爭

今茂宜島

1878年,孫眉回鄉省親時,孫中山很仰慕大哥在檀香山摸爬滾打創業的魄力,便要跟大哥一起去檀香山。到了檀香山,孫眉本想讓幼弟協助自己經營商店,助其發家致富。但孫中山志不在商,要求讀書。孫眉很高興,立刻把弟弟送入英教會所辦的意奧蘭尼學校。經歷了長期的西方教育,孫中山思想上接受了很多新的東西,卻也因此帶來了兄弟間的不愉快,差點鬧僵。

第一件事是一次孫中山到大哥經營的農場去看望大哥,見到屋裏供奉着關羽的神像,供桌上香菸繚繞,有的生病的工人,不去看醫生而是前來拜關羽,以便求得神靈保佑。孫中山覺得關羽連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怎麼會降福人間,替百姓消災免病呢?於是他就將關羽畫像扯碎扔掉了。爲此大哥很生氣,不過當時孫中山只有14歲,也就沒有對他發火。

另一件事是孫中山在學校裏接觸到西方的《聖經》,並逐漸迷上了基督教。孫眉雖出洋十餘年,仍謹守儒家禮教,一次,孫眉來學校看望孫中山,他把自己信奉基督教的事告訴大哥。不料大哥十分生氣地說:“誰讓你信基督教的?你趁早死了這份心!否則我就停你的學,送你回老家去!

但是孫中山並沒有放棄信奉基督教,孫中山從意奧蘭尼學校畢業進入火奴魯魯的奧阿厚書院讀高中後。還在禮拜日去看望意奧蘭尼學校的韋禮士牧師。孫眉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不顧孫中山的連連哀求,立刻到學校給他辦了退學手續,並把他趕回老家,請父親嚴加管教。爲了避免孫中山惹麻煩,還給他說了門親事。

傾盡財力支援革命

檀香山興中會宣誓地

雖然孫眉不贊同孫中山的宗教信仰,但在民族獨立的革命事業上傾力相助。

1894年孫中山發起成立興中會後,孫眉也加入了這個革命組織。爲了籌措革命資金,孫眉不斷變賣自己的土地和財產,最終散盡家財,返回赤貧。

1907年,孫眉舉家來到香港九龍,寄人籬下,以種菜養牛爲生。1913年秋移居澳門,1915年2月在澳門病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