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妈咪OK,港大教育学博士创办、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成员指导。关注0-6岁宝宝大脑科学、智商情商。

微博上看到一个特别热烈的讨论:

一个熊孩子从高空扔瓶子,爸妈得知后把孩子打到屁股开花。你认为该打吗?

别说该不该了,就这画面,我一个成年人都看得心惊肉跳!

而他的爸妈不但狠狠地打了,还把孩子打出条条血印的屁股照片贴到了邻居群里,配上自己的道歉文字,以示自己教育过孩子了!

不能说这对爸妈太熊、不管孩子,相反,他们已经很“用力”地管教了孩子,只是他们用了比较糟糕的方式——狠狠打

可能你会说,那孩子做错事错得过分了,上点体罚也是为了能让熊孩子长点记性呀。

长记性是没错,但这样的记忆点,脱离了做错事产生的后果本身,就算长了记性,也只是充满恐惧感的负面记忆。

那么孩子做错事,如果不用打,怎么教育到位、让他深深记住教训呢?

01

爸妈这样的做法真可谓“正面管教”的典范

正好上周有一个超火的视频,同样家有“高空抛物”的熊孩子,这对爸妈的做法就是极佳的“教育范本”。视频被很多媒体平台转发,全网获得了几百万的点赞数。

视频内容是江苏宿迁的一个熊孩子从自家阳台上把一大瓶墨汁从高楼的窗户里浇下去,结果,楼下邻居们晾晒着的衣物无一幸免,并且,每层的阳台外立面也墨氤尽染。

事情搞大了,孩子的爸妈出面了。不过,他们并没有把孩子乱揍一顿,而是全程带着孩子,让孩子亲眼看到和参与了整个后续处理过程。

孩子妈妈先是带着孩子挨家挨户敲门去道歉,并且将邻居们被“祸害”的衣服全部带回家中清洗。

接着,爸爸又辗转了好几家保洁公司,费了不少周折请到了一个能够高空作业的“蜘蛛侠”,把污染的外墙都给处理干净了。

这个过程,表面上看着都是爸妈在出面摆平、代为受过,但事实上,孩子被要求参与了全过程。

除了和妈妈一起到邻居家道歉并收取脏衣服,作为一个9岁孩子,已经具有洗衣服的能力了,所以爸妈让孩子自己清洗泼上墨的脏衣服。虽然孩子手搓红了,看着像是受罚了,但这和被打、被体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清理外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于是爸妈要求孩子一直站在太阳底下看着清洁工人清洗,直到处理完毕。

这同样也不是体罚,而是让孩子承担了他能力范围内可以承担的——通过观看来清楚地认知到清洗外墙的不易。

爸妈这样做,既向邻居表明了自己管教立场,也让孩子深深地感知到后果的严重性。

02

搞清楚“承担后果”和“承担惩罚”的差别

管教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同样是两个高空抛物的熊孩子,但家长的做法却完全不同。哪个做法更好?产生的管教效果更好、孩子也更能记住教训呢?

显然是第二对爸妈的做法。

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家长“暴打”方式不同的是,第二对爸妈也很明确的和孩子传递了事态的严重性,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惩罚”,而是牢牢扣在了“让孩子承担后果”的主线上。

承担后果 vs 承担惩罚

“承担后果”,就是让孩子清楚理解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自己要承受的责任与后果带来的影响是对等的。

“承担惩罚”,是家长对后果做出了自己主观的判断,通常会以自己判断的事态轻重来决定孩子感受到痛苦的程度。

为什么要强调 “承担后果”和“承担惩罚”这两者的区别!因为它们产生的管教效果千差万别。

- 承担了后果的孩子,会在自己的付出过程中形成对后果的清晰的认知,虽然承受的后果可能会很不舒适,但是,孩子没有失去尊严。

- 承担了惩罚的孩子,感受到的是“对人不对事”,形成了因为爸妈生气、所以自己挨打的前后联系,这种对“后果”的认知是脱离了事情本身的,那么管教目的就没法达到。孩子接受了惩罚,但如果没有了解真正错的是什么,那么更多的会是心里产生委屈感,接着有可能会愤恨、叛逆、甚至报复。

我真正明白这一点是在有一次OK爸打了OK(其实也就是撩过去打了一下他大腿)之后,他一个劲哇哇大哭。

然后OK爸跟他讲,“我就是让你记住今天做错了,都提醒了让你走过去小脚不要乱踢,还故意去踢那东西,结果把东西给踢破了。”

但OK完全没有停止哭闹的意思,继续“辩解”:“那你可以跟我说,为什么要打我。”

OK爸更生气了,因为跟你讲没用啊,所以打你让你记住!后来过了很久,OK终于平复下来,我再和他聊的时候,他开口第一句就是“妈妈,爸爸他打我,我真的很气”。

我说爸爸打你这个方式确实不好,妈妈回头和爸爸也聊聊。但是你确实太过分了,有错在先,这事妈妈也觉得不对。OK这才点点头说,这个错误我知道了,但是他不可以打我!

所以你们看,如果不围绕事情本身,整个事态的关键点就转移了,管教孩子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封图/摄图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