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擺地攤”這個詞火了,火的一塌糊塗。

感覺身邊的人各個都躍躍欲試,要去練攤兒了,生怕去晚了連位子都沒了

有人開始幻想着靠擺地攤來個鹹魚翻身,說不定還能實現各財務自由啥的呢

連擺地攤這詞兒如今已經被稱爲地攤經濟,上升到經濟模式的層面了。

我想給各位潑點冷水,不要幻想,擺地攤終究還是擺地攤。

其實也難怪人們如此激動,被窮追猛打了幾十年的地攤如今終於可以名正言順了,城管與小販的尖銳矛盾也終於被化解了,大爺大媽終於可以飯後除了跳廣場舞外又多了一個溜達撿漏的地方。

於是乎開始有所謂的名人大V跳出來,稱地攤經濟將取代直播帶貨成爲了2020年下半年最大風口,看來這割韭菜的機會又來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之前擺地攤的都是什麼樣的人羣?

他們大多數都是生活在貧困線上的社會底層的人羣,或者是遇到困境走投無路的人們,擺地攤實屬是無奈之舉,只爲養家餬口維持生存而已。你有見過年薪幾十萬幾百萬的白領金領們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之後還會拖着疲憊的身軀去擺地攤嗎?

其次,我們要看到此次國家開放地攤政策的背後是有原因的。

全球疫情導致經濟下滑,受衝擊最大的是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要知道第三產業佔我國GDP的比重可達到53.9%. 而我國的就業總體又偏重於第三產業,並且個體經營戶佔據了其中的絕大部分。所以放開地攤限制就是扶持第三產業,刺激消費,拉動就業。

但是把擺地攤上升爲一種可以促進經濟恢復的模式那就是有點誇張了!

在如今嚴峻的經濟形勢前,重啓地攤經濟只是權宜之計,更不要聽那些神奇大V門忽悠的什麼下半年的新風口。

如果擺地攤能夠發家致富,爲何之前都是社會底層人羣在做?有聽說過擺地攤成爲千萬富翁的嗎?

前幾天看到央視名嘴白巖松對擺地攤是如此描述的:我不喜歡“擺地攤”這個詞,而應變成室外經營和有序佔道經營,尤其是激活夜經濟方面。

聽着總感覺要把街邊小喫拉進高檔餐廳的意思。

本來擺地攤這個詞是最接地氣最能體現出這個社會底層羣體的生活現狀的。爲何非要披上什麼室外經營這麼冠冕堂皇的外衣呢?就好像是我的能力明明只能領個體戶的營業執照,非要讓我升級成爲私營企業的老闆,我明明只是養家餬口,非要把我歸到能夠振興經濟的新型經營模式這麼高大上的隊列中。

擺地攤就是擺地攤,因爲貨品廉價,因爲沒有租金,因爲不用僱人,因爲不用交稅,因爲不用門檻……

但這畢竟是爲了解決溫飽問題的最低的一種經營方式,不要盲目誇大,更不要硬性包裝。

我們不要去做爲了達到滿目翠綠的視覺效果而把整座黃山都塗上綠漆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