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臨沂作爲一個文化古城,過去這裏曾孕育出衆多曾影響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名人,而許多臨沂人都知道,過去古代的時候,臨沂名爲“琅琊”,而且這個名字從秦朝統一中國後就出現了,再早到春秋時期,齊國就有一個名爲琅邪邑的地方,在如今的青島市琅邪臺西北。

之所以叫琅邪,說文解字也沒有給出具體解釋,後有專家解釋,琅字,象聲詞,琅邪山產玉石,聲音清脆,“琅琅之聲”,邪字的解釋有爭議,可能是指山的外形犬牙交錯,也可能訓詁學是指象聲詞。 “琅邪”一詞,可簡單解釋爲如珠似玉的珍貴和漂亮。而“琅邪邑”即是如珠似玉的城邑。如此解釋來看,“琅琊”這個名字確實極具韻味,那麼爲什麼最終還要更名爲臨沂呢?

在秦國統一中國後,琅琊被設爲一個郡,治所在山東省青島琅琊鎮,而這裏也有一個地標性建築“琅琊臺”,當初秦始皇親自登上此地並重作琅琊臺,當時的琅琊郡面積也是足夠大,基本佔據了半個山東省,包含了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

直到東漢志氣,光武帝封第十一子劉京爲琅邪王,治開陽,也就是目前的臨沂市區,而琅琊郡也就成爲了琅琊國,從最初的51個縣減少爲13個縣,此後經歷各個朝代後,琅琊郡也在不斷縮小,到了隋朝共轄7縣:臨沂、費、顓臾、沂水、東安、莒、新泰,再到宋徽宗年間轄5縣。

直到金朝被定名爲沂州,不再叫琅琊,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1913年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爲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爲4道,改蘭山縣爲臨沂縣,此後臨沂這個稱號就誕生了。

所以從以上就可以歸結出來,實際上琅琊最起始的地點還是在山東省青島琅琊鎮,這也就能理解,過去的臨沂一直在經歷着各種改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