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9年,中國已經成功舉辦了37屆春節聯歡晚會,許多年前,“春晚”曾是人們在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一項娛樂節目,每年春晚欄目組需要用將近半年的時間去總結上一屆春晚,再用半年的時間去準備下一屆春晚。而觀衆則需要半年的時間去回味上一屆春晚,再用半年的時間去期待下一屆春晚。可以說春晚已經成爲了觀衆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雖然它只在電視上陪伴我們幾個小時,卻能讓所有的主創人員和觀衆們用一年的時間去消化它。

春晚導演:黃一鶴

在當今春晚影響力逐漸消弱的年代裏,人們對“老春晚”懷念的情感卻越發強烈,今天我們所聊的1983年春晚雖不是最經典的,但它的意義非凡,作爲春節聯歡晚會的“元年”,一切的形式和內容都處在探索當中,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個晚會能成爲中國人最受關注的節目,更沒有人認爲它能夠一走就是37年,至今爲止,它仍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年作爲春晚總導演的黃一鶴老師意識到春晚如果想要真正的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和肯定,就要深入到老百姓們的生活當中,和老百姓形成互動,增加代入感,讓老百姓切實的能夠參與進來。

1983年春晚中的李谷一

於是,春晚被佈置成“茶座式”,弄十幾張圓桌,沏上茶,擺上點飲料,糖果,花生瓜子,瓜果梨桃,跟單位的聯歡會一樣。

節目組還準備了四部熱線電話,通過報媒公佈於衆,觀衆們可以撥打熱線電話直接和欄目組進行溝通。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節目直播開始,熱線電話一個接着一個,異常火爆,然而這裏邊卻出了一個小小的插曲,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忽,這四部電話中的其中一個電話號碼錯了一位數。當天晚上成百上千的電話打到了北京的一位居民家中。

1983年春晚中的斯琴高娃

在那個年代能有電話的家庭也不是一般人了,那位電話主人當時也在觀看春晚,可一個電話接着一個電話,讓他十分委屈,於是他又撥打了其他三個熱線,向春晚節目組發起了牢騷:“你們是春晚電視臺的嗎?你們可饒了我吧,我看會兒春晚全被你們給攪了,我是觀衆,不是你們的接線員!”

除了在熱線電話的嘗試當中鬧了個笑話之外,請演員的時候也是發生了不少事故,當時春晚爲了追求高規格,請的演員全部都是大牌,今天的春晚大家都是削尖了腦袋,打破了頭的往裏擠,可那時候大家還不知道春晚到底是怎麼回事,許多明星對此興趣並不大,遭遇碰壁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對此姜昆就曾說過:“83年春晚請個演員那是求爺爺告奶奶呀”。爲了說服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上春晚致詞,副導演鄧在軍和趙忠祥更是在燕京飯店動員了老爺子三個晚上。

1983年春晚中的姜昆、李文華

當時總導演黃一鶴提出要找四個主持人,這個概念在中國內地還是第一次被提出,之前我們只有所謂的報幕員、播音員、哪裏有什麼主持人。但黃一鶴力排衆議,堅決要採用這樣一種形式,並且人員配置上要三個男性,其中兩個嘴皮子利索的,一個肢體語言豐富的,還要搭配一位顏值擔當的年輕女性。

於是,節目組將傳統的播音員排除在外,選擇了語言風格更加接地氣的相聲演員馬季、姜昆和啞劇表演藝術家王景愚,在女性主持人方面,經節目組的討論決定,年輕、漂亮,且人氣超高的劉曉慶成爲了最適合的人選。

劉曉慶

三男一女的主持人配置非常成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成爲了全國許多電視臺的標配,但邀請劉曉慶上春晚的過程卻並不那麼順利,爲了表示誠意,節目組派姜昆騎着自行車親自到她家裏去做說客。當時的劉曉慶和其他演員們一樣,對待直播這個概念還很陌生,姜昆就告訴她:“春晚直播就好比電視上球賽的直播,不到下一秒鐘你就不知道這球進沒進”

經過了姜昆動情的描述,劉曉慶動了心,但此時對直播產生濃厚興趣的劉曉慶在答應上臺之前卻先提了個條件,因爲當時自己片約不斷,好幾年都沒有在三十晚上回家過年了,這一年好不容易推掉了所有的戲,準備和家人好好的團聚一次,結果春晚節目組又來登門。劉曉慶對姜昆說,希望你們能在直播當天給我一點個人時間,那天我要通過電視的直播,向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家人拜一拜年,講幾句話,表達一下祝福。

1983年春晚四位主持人

劉曉慶這樣的答覆把總導演黃一鶴給氣的頭都大了,心想這不是誠心給我出難題嗎?如果這是錄播節目,你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跟誰說就跟誰說,想說多久就說多久,可這是現場直播呀,如果人人都像她一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那不亂套了嗎。但放眼全國,唯有劉曉慶有這樣的腕兒,少有人能和她相提並論。黃一鶴導演不敢做這個主,只好親自找到臺長,無奈之下,臺長嘆了口氣說道:“這孩子也怪不容易的,好幾年沒回家了,家裏頭肯定惦念着,想說兩句就讓她跟家裏父母說兩句吧,怎麼說她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優秀演員,不會出什麼差錯的,就依了她吧”

1983年春晚舞臺上的劉曉慶

到了春晚直播的當天晚上,劉曉慶非常興奮,不但通過電視直播給父母拜了年,還撩開嗓子唱了一段,足足的過了一把直播的癮。而在後臺的所有工作人員全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畢竟是第一次現場直播,生怕遊離在預案之外的劉曉慶搞出什麼差錯,而大腕兒馬季發出了這樣一句感慨:“嚯~膽兒真大!”

劉曉慶

由於當時能請來的演員有限,許多人要一人出好幾個節目,而春晚直播將近,節目組還沒有給李谷一找到能和他一起對唱《劉海砍樵》的男歌手,於是姜昆臨危受命。可人手的問題解決了,服裝和道具還沒有着落呢,姜昆和節目組說,你們怎麼也得給我準備個紅大褂,再給我來個扁擔扛上。節目組也犯難,真沒地方給他找去,於是姜昆跑到外面垃圾堆裏找來一個破笤帚,用腳把上面的毛絲全給踹掉了,只剩下一個光溜溜的笤帚把兒。

於是乎,觀衆們就在春晚的舞臺上看到了姜昆那個身着中山裝,肩膀上扛着一個破棍子的形象,今天回想起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1983年春晚舞臺上的姜昆

談起八、九十年代的歷屆春晚,大家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在近十五年當中,春晚不停地求新求變,但始終未能再次創造當年那樣的影響力。可以說1983年的春晚開創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讓電視節目以直播的形式面對觀衆,第一次讓內地擁有了主持人的概念,第一次讓啞劇小品登上電視熒幕,第一次實現通過電視臺與觀衆形成互動。這些創新成爲了後來春晚舞臺上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趙安、郎昆、袁德旺等優秀春晚導演的創作方向。

而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娛樂形式冒出頭來,呈一個井噴的狀態,而許多年前全國人民喫着年夜晚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觀看春晚的盛況早已不復當年。

雖然1983年的春晚舞臺簡陋,事故頻頻,但毫無疑問它成功奠定了之後春晚的雛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