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澳大利亚作为英国殖民地,长期的政策都是跟着英国人走,后来美国扮演世界老大,澳大利亚开始唯美国马首是瞻,亦步亦趋,不敢有所偏离。在对待华人问题上,澳大利亚也秉持相同的态度。

最早一位有记录的澳大利亚华人移民是来自广东的麦世英,清嘉庆22年(公元1818年),他来到澳大利亚。此后,陆续有零星华人移民来到澳大利亚定居。

麦世英的签名

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掀起淘金热潮,大量华人开始漂洋过海,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不辞劳苦,卖力干活,只为挣一点微薄的收入奉养家里的妻儿老小。

到了1855年,旅澳华人数量已经到达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以墨尔本为例,当时的华人已经达到11493人,而墨尔本当地人只有25000人,华人人口占当地人口将近三分之一。

由于当时的英文世界普遍歧视华人,在这种背景下,1855年末,澳大利亚颁布了第一条限制华人移民的条例。此后数年间,澳大利亚全境开始全面执行排斥华人的政策,华人遭到了空前的抵制和歧视。

澳大利亚反华漫画

在澳大利亚淘金的华人其实与旅居世界的各地的华人一样,他们以乡情为纽带,组成大大小小的工作小队,相互配合,一起劳作。相比单枪匹马作战的欧洲人,华人找到金矿的机会比他们大得多。而且华人一般生活节俭,要求的报酬比欧洲人低得多,因此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因此,欧洲白人认为,是华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抢走了他们的黄金,拉低了工资待遇。他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把怨气全部撒在华人身上。他们开始寻找种种理由中伤诋毁华人,比如,他们经常这样污蔑华人:

“华人弄脏了饮用水;他们在安息日工作;他们是小偷;他们卫生习惯差;他们接受低工资;他们会压低劳动力的价值。”

1866年墨尔本的唐人街

在政府的推波助澜下,澳大利亚全境爆发了无数起针对华人的暴力驱逐运动,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发生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巴兰克河谷。

1857年7月4日,一百多名白人暴徒聚集在巴兰克当地一家酒店,共同商讨如何对付在当地淘金的华人。商议的结果是,他们要将当地所有华人都赶出巴兰克。

暴徒们对当地的华人营地发起突然袭击,猝不及防下,华人遭受重创,许多华人遭到殴打,华人的财物被洗劫一空,3名华人在袭击中遇害身亡。华人在当地的营地和修建的简易祠堂被全部烧毁,2000多名华人只好离开巴兰克河谷。

巴兰克骚乱

事后,只有13名参与暴乱的白人暴徒被警察逮捕。但是,这些人在法庭上全部被宣判无罪释放,围观审判的白人肆无忌惮发出欢呼。巴克兰的那些金矿试图将华人找回去帮他们干活,毕竟华人干活好要求低,但是绝大部分华人无论如何不愿意再回去。

另一次大规模排华运动发生在新南威尔士州的蓝滨滩。原本维多利亚州金矿较多,中国移民也集中于此,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国移民实际比较少。但是自从维多利亚州开始执行限制华人移民的政策后,华人开始更多地迁往新南威尔士。

从1860年年底开始,新南威尔士州各地的金矿都开始掀起驱赶华人的活动。这些活动零零星星,相对平和,华人被驱赶之后,往往很快又杀回来。

19世纪澳大利亚挖金矿的华人

1861年,悉尼当局否定了一个排华的政策,整个新南威尔士州的金矿都开始骚动起来,当地的白人开始疯传一个谣言,说全澳大利亚的华人都要到新南威尔士来。惊慌失措的白人打算先下手为强。

1861年6月30日晚上,大约一群2000至3000名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本地的白人暴徒突袭蓝滨滩金矿,袭击了金矿里的2000名华人矿工,将他们赶出家园。暴徒们又赶到不远的后溪矿区,继续袭击华人矿工。

在这次大规模的暴力袭击中,绝大部分华人矿工都遭受严酷的殴打,财物被一抢而光。虽然没有人死亡,但是大部分华人矿工受伤严重,在袭击后陷入赤贫。虽然袭击的领导者两周之后遭到逮捕,但是最终仅有两人被判刑入狱。并且,无人赔偿华人的损失。

蓝滨滩暴动中的反华旗帜

巴兰克事件和蓝滨滩暴动仅仅是众多反华事件中,最为严重的两次,实际上澳大利亚全境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发生过无数次反华事件。然而,由于澳大利亚政府逐渐推行排华政策,这些事件的肇事者都被宽大处理。

1882年,美国通过了野蛮的《排华法案》,澳大利亚也紧随美国的步伐,在1888年刚建国,就宣布了澳大利亚版的《排华法案》,宣布澳大利亚政府不再接受来自中国的移民。

而针对那些反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当时澳大利亚的第一任总理埃德蒙·巴顿赤裸裸地说:“人类平等的原则只适用于英国人之间,英国人跟中国人之间则不遵循这条原则。”澳大利亚是英国殖民地转变而来,他们将自己与英国人看作一家人,埃德蒙·巴顿不承认中国人也拥有与英国人一样的地位,按照他的说法,中国人比英国人低贱。

埃德蒙·巴顿

这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言论,在当时的澳大利亚大受欢迎。澳大利亚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拒绝华人入境,华人人口在澳大利亚开始逐渐下降,直到1978年,澳大利亚才宣布结束相关政策。这种令人发指的种族歧视政策竟然执行了90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