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澳大利亞作爲英國殖民地,長期的政策都是跟着英國人走,後來美國扮演世界老大,澳大利亞開始唯美國馬首是瞻,亦步亦趨,不敢有所偏離。在對待華人問題上,澳大利亞也秉持相同的態度。

最早一位有記錄的澳大利亞華人移民是來自廣東的麥世英,清嘉慶22年(公元1818年),他來到澳大利亞。此後,陸續有零星華人移民來到澳大利亞定居。

麥世英的簽名

19世紀中期,澳大利亞掀起淘金熱潮,大量華人開始漂洋過海,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他們不辭勞苦,賣力幹活,只爲掙一點微薄的收入奉養家裏的妻兒老小。

到了1855年,旅澳華人數量已經到達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以墨爾本爲例,當時的華人已經達到11493人,而墨爾本當地人只有25000人,華人人口占當地人口將近三分之一。

由於當時的英文世界普遍歧視華人,在這種背景下,1855年末,澳大利亞頒佈了第一條限制華人移民的條例。此後數年間,澳大利亞全境開始全面執行排斥華人的政策,華人遭到了空前的抵制和歧視。

澳大利亞反華漫畫

在澳大利亞淘金的華人其實與旅居世界的各地的華人一樣,他們以鄉情爲紐帶,組成大大小小的工作小隊,相互配合,一起勞作。相比單槍匹馬作戰的歐洲人,華人找到金礦的機會比他們大得多。而且華人一般生活節儉,要求的報酬比歐洲人低得多,因此擁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因此,歐洲白人認爲,是華人搶走了他們的飯碗,搶走了他們的黃金,拉低了工資待遇。他們沒有從自身找原因,而把怨氣全部撒在華人身上。他們開始尋找種種理由中傷詆譭華人,比如,他們經常這樣污衊華人:

“華人弄髒了飲用水;他們在安息日工作;他們是小偷;他們衛生習慣差;他們接受低工資;他們會壓低勞動力的價值。”

1866年墨爾本的唐人街

在政府的推波助瀾下,澳大利亞全境爆發了無數起針對華人的暴力驅逐運動,最大的有兩次,一次發生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巴蘭克河谷。

1857年7月4日,一百多名白人暴徒聚集在巴蘭克當地一家酒店,共同商討如何對付在當地淘金的華人。商議的結果是,他們要將當地所有華人都趕出巴蘭克。

暴徒們對當地的華人營地發起突然襲擊,猝不及防下,華人遭受重創,許多華人遭到毆打,華人的財物被洗劫一空,3名華人在襲擊中遇害身亡。華人在當地的營地和修建的簡易祠堂被全部燒燬,2000多名華人只好離開巴蘭克河谷。

巴蘭克騷亂

事後,只有13名參與暴亂的白人暴徒被警察逮捕。但是,這些人在法庭上全部被宣判無罪釋放,圍觀審判的白人肆無忌憚發出歡呼。巴克蘭的那些金礦試圖將華人找回去幫他們幹活,畢竟華人幹活好要求低,但是絕大部分華人無論如何不願意再回去。

另一次大規模排華運動發生在新南威爾士州的藍濱灘。原本維多利亞州金礦較多,中國移民也集中於此,新南威爾士州的中國移民實際比較少。但是自從維多利亞州開始執行限制華人移民的政策後,華人開始更多地遷往新南威爾士。

從1860年年底開始,新南威爾士州各地的金礦都開始掀起驅趕華人的活動。這些活動零零星星,相對平和,華人被驅趕之後,往往很快又殺回來。

19世紀澳大利亞挖金礦的華人

1861年,悉尼當局否定了一個排華的政策,整個新南威爾士州的金礦都開始騷動起來,當地的白人開始瘋傳一個謠言,說全澳大利亞的華人都要到新南威爾士來。驚慌失措的白人打算先下手爲強。

1861年6月30日晚上,大約一羣2000至3000名來自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本地的白人暴徒突襲藍濱灘金礦,襲擊了金礦裏的2000名華人礦工,將他們趕出家園。暴徒們又趕到不遠的後溪礦區,繼續襲擊華人礦工。

在這次大規模的暴力襲擊中,絕大部分華人礦工都遭受嚴酷的毆打,財物被一搶而光。雖然沒有人死亡,但是大部分華人礦工受傷嚴重,在襲擊後陷入赤貧。雖然襲擊的領導者兩週之後遭到逮捕,但是最終僅有兩人被判刑入獄。並且,無人賠償華人的損失。

藍濱灘暴動中的反華旗幟

巴蘭克事件和藍濱灘暴動僅僅是衆多反華事件中,最爲嚴重的兩次,實際上澳大利亞全境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發生過無數次反華事件。然而,由於澳大利亞政府逐漸推行排華政策,這些事件的肇事者都被寬大處理。

1882年,美國通過了野蠻的《排華法案》,澳大利亞也緊隨美國的步伐,在1888年剛建國,就宣佈了澳大利亞版的《排華法案》,宣佈澳大利亞政府不再接受來自中國的移民。

而針對那些反對華人的暴力事件,當時澳大利亞的第一任總理埃德蒙·巴頓赤裸裸地說:“人類平等的原則只適用於英國人之間,英國人跟中國人之間則不遵循這條原則。”澳大利亞是英國殖民地轉變而來,他們將自己與英國人看作一家人,埃德蒙·巴頓不承認中國人也擁有與英國人一樣的地位,按照他的說法,中國人比英國人低賤。

埃德蒙·巴頓

這種赤裸裸的種族歧視言論,在當時的澳大利亞大受歡迎。澳大利亞正式在全國範圍內拒絕華人入境,華人人口在澳大利亞開始逐漸下降,直到1978年,澳大利亞才宣佈結束相關政策。這種令人髮指的種族歧視政策竟然執行了90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