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中小学教育和中高考制度长久以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比如上海的高考常年实行3+1的政策,只考4门在全国独一无二,上海高考数学可以使用计算器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上海地区使用的教材由位于上海的华师大,或者是上师大等等学校编写,内容前卫新颖,知识内容和结构与全国通用教材均有所不同。上海还有一个庞大的民办初中系统,这个系统与重点高中盘根错节,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全国的城市里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上海虽然学生人数不断下降,但培训补习却热火朝天,是全中国单个城市里培训规模第二大的城市,仅次于北京,由于高中被规定不许补习,培训市场显得尤其火热……

根据上海华商科院附属高中高老师分析,上海也有不能免俗的地方,比如日益高涨的升学压力。尽管上海拥有全国第二多数量的名牌大学,却依然洛阳纸贵,名校招生人数有限,竞争极其激烈。上海的升学通道比较明确,即名牌小学-民办初中-市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然后配合辅助以补习,这也催生了家长的压力,客观上来看,如果进入的学校不好,未来读好学校,最终读好大学的机会就会下降,仿佛有“菜小定终生”的感觉,因此上海过去的小学竞赛是全国独一门的疯狂,而小升初的盛况不亚于中高考,这点和全国很多城市是相似的,上海的小学生并没有太悠闲。

可是,这一切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2014年启动高考改革开始,上海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是一场从上而下的“再改革”,在全国教育改革大一统的背景下,上海也在不断走向全国。

首当其冲的是被全国,也被大学诟病已久的3+1制度。无论上海新高考改成什么制度,总之前提是上海学生的高考科目必须增加到6门,与全国接轨,之后上海方案的3+3,3任选,等级考,则是为全国高考改革探路,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太自由的选择导致物理科目无人问津等等(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浙江),3+3的探索也为之后一些省市的3+1+2的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但无论如何,上海学生高考少学2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教材的改革同样不容忽视。从80年代开始,国家已经经历过多次课改,但每次上海的课改均独立进行,数学,英语的教学难度与全国大相径庭,即使是语文的篇目选择也有诸多特色,政治和历史都充满着理性色彩,物理和化学则是相当活络。但在这次的教材改革中,上海终于走向全国,在与思想紧密结合的语文,政治,历史三门科目,初中高中均使用全国统一教材,而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也在改进。虽然上海的高考招生依然是地区单独进行,地区单独志愿,但由于教材的改革,考试形式的改革,未来上海部分科目纳入全国区,或者干脆全国语文一张卷,都不能说不可能。

此外,庞大的重点高中体系正有瓦解的迹象。从中考改革到小升初端改革,名牌高中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而与他们有关系的民办初中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他们赖以生存的成绩法宝正在被教育部门收了神通,许多民办教育快难超的教学模式也被定义为减负的主攻目标。

上海华商科院附属高中高老师分析到,上海中学教育和考试制度在走向全国的过程中,有一些内容还是不变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的学生竞争依然是市内竞争,不是全国竞争, 全国高考招生依然按计划在各省招生,所以教学变了,但竞争对手不变。

还有不变的是目前的师资结构和教学体系,学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教学模式,尽管改革会对他们带来一定的变化,但学校的体系还是得以保留。对于学校而言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是如果解决优秀师资出走机构的问题。

上海教育5年来大变,5年后定将剧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