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活着是爲了什麼,也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或許,我們也可以從《活着》這部作品以及作者的經歷中獲得想要的答案。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外界對他的評價也只剩下了數不盡的誇讚,可是有一個人卻說:莫言寫書只會吹牛!

這個人不僅如此調侃莫言,就連魯迅先生他也不放過,他這樣評價魯迅:魯迅從文也是湊巧。

敢這樣抨擊兩大文學巨匠,恐怕在今天沒有第二個了,這個直言不諱的人就是餘華。如果認爲餘華這樣的言辭過於偏頗,其實並不盡然,在評價上,無論是誰對誰,都是站在個人立場發表的感想。更加重要的是,餘華在文壇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是站在和他們相同的高度來評論。此外,他這樣說,是因爲他身爲文學家,他對於世界的理解和他們是完全不同的。

01

在太平間長大

餘華出生於1960年,小時候的經歷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在餘華剛剛出生後不久,父親還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那個時候他還不是外科醫生,後來爲了當醫生,他帶着全家人來到海鹽生活,從此以後離開了老家杭州。

餘華從小看着父親對醫學的熱愛以及全情投入,這也讓他很早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由於父親的工作太忙碌,所以平時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家裏,餘華小的時候缺少父親的陪伴,基本上每天他睜開眼只能看到父親離開家去工作的背影。

小時候餘華的生活很艱苦,直到他十歲那年父親才分了一套職工宿舍,這個時候全家人算是有了着落。可是這個宿舍的地理環境很特殊,從宿舍望出去,可以看到對面的房子裏停放着很多蓋着白布的屍體,還會時不時聽到有人哭喊。後來,餘華才知道,原來家對面就是太平間。

不過作爲醫生的孩子,餘華根本就不怕這些,他還經常望向太平間,也會跟着父親一起進手術室。餘華的記憶力,父親工作的時候穿着手術服,每次手術結束時,會有一桶一桶的血肉模糊的東西被擡出去。

餘華看到這些,一點都不怕,反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02

從牙醫到小說家

餘華小學畢業以後,父親給他辦了一張圖書館借閱證。就這樣餘華開始沉迷於書海中不難自拔,他竟然在很短的時間裏把70年代所有的小說都看了個遍。也正是這個時候,爲餘華日後的寫作打下了基礎。

不過餘華沒有什麼考試運,在恢復高考制度以後,餘華毫不意外的落榜了,因爲比起看教科書,他更喜歡看的是小說。後來餘華在父親的安排下成爲了一名牙醫,雖然餘華對這份工作不排斥,但也說不上喜歡。

後來餘華厭倦了這份工作,他想要去文化館工作,就這樣餘華有了大把時間創作。剛剛嘗試寫作的時候,餘華只認識四千多個字,就連標點符號怎麼用都不太清楚,不過餘華就是有一份自信,自己可以寫作了。

後來餘華沒日沒夜的沉迷於寫作,有的時候一部小說只需要幾天功夫就完成了。對於自己的作品,餘華很有自信,可是他每一次投稿都沒有被採用,就這樣餘華連續投稿5年都被退稿。對此餘華很失望,也漸漸因爲失望而影響到他的創作風格。

那段日子餘華所寫的作品都是圍繞着血腥暴力展開的,他在小說裏不斷地殺人,他用這種方式發泄自己被退稿的不滿。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小說成爲了他情緒的出口,餘華那段日子寫過的8篇小說裏有29個人被他寫死了。可是即便如此,餘華還是感到不滿足,他不動筆的時候會幻想殺人,動筆的時候就寫着殺人的故事,在那些血腥暴力的故事裏,怎麼離奇他怎麼寫。

後來餘華因爲一場夢而察覺到自己的狀態似乎不太對,那一天他夢到自己被綁到處決臺上,在夢裏還有一個人一直在說餘華的罪狀。隨後餘華就看到一把槍對着自己,接下來就是一聲槍響。槍響過後餘華就醒過來了,那一次他如同重生一般,他意識到,不能再寫這些故事了。

隨後的十多年裏,餘華不再寫殺人故事。

03

活着是爲了什麼?

餘華因爲一首叫做《老黑奴》的歌曲而受到啓發,這首歌裏的老黑奴確有其人,他經歷過悲歡離合,看着親人一個個從他的身邊離去,他後來被迫無奈去紐約生活。老黑奴的生活十分艱辛。在紐約他只是一個流浪者,居無定所,餐不果腹,在紐約漂泊了四年以後,他就悽慘的死去了。可是老黑奴直到生命終結的那一刻,都不曾對生活有過一句怨言,他始終沒有放棄的,就是對這個世界的愛。

雖然老黑奴的一生很可悲,可是他卻始終對生活報以熱情,他總是能看到希望,這一點深深的觸動了餘華,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餘華內心中對寫作所缺失的那份溫情。

隨後餘華決定,他要以老黑奴的精神寫一部小說。就這樣《活着》誕生了!

《活着》的主人公福貴原本是一個富家公子,他不務正業將大把的家產都敗光了。不過經歷了挫折以後福貴終於意識到踏踏實實的去生活纔是最重要的,不過就在他打算重新開始的時候,親人卻一個個過世了,這讓福貴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不過他心中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他也始終抱着一顆充滿希望的心去度過接下來的人生。

《活着》不僅榮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等多個獎項,張藝謀還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熒幕。當時這部作品備受好評,也讓餘華名聲大噪。

不過對於這些榮譽,餘華始終淡然以對,因爲他當時的心境和福貴一樣,他也終於明白了什麼是活着。

就如同小說結尾所寫的那樣,活着就是活着本身,不是爲了任何人任何事物,不是爲了爭鬥,更不是爲了去證明什麼。

也許,或者就像餘華所說的那樣,活着是剝去浮華的樸實,或許只是簡單的一呼一吸之間。

在《活着》的自序中,餘華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當一個人經歷活着的種種磨難之後,他還能樂觀的活下去,那麼他就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這使得他可以揹負起接踵而至的打擊,擁有着對抗挫折的勇氣。

主人公福貴一生經歷坎坷無數,從門庭若市的大戶人家到親人朋友一個個離他而去,風燭殘年時,在這個世界上他已經沒有一個親人了,他也終於不會再感受離去的痛苦了。

餘華把常人難以接受的苦難一件件接連不斷地壓在福貴身上,再結合極具現實意義的時代背景,讓讀者得以與福貴同甘共苦。

《活着》劇照

所以在福貴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依舊能樂觀地活下去時,讀者也被這種堅韌積極的態度所感染,在面對現實的挫折時,也更能迎難而上。

如果你已經體會過活着的苦難,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着》。

愛讀書的易烊千璽,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18歲書單時,就曾曬出這本《活着》,還分享了他的讀書感受:“讀《活着》,就是隨着福貴走在灑滿鹽的路上,習慣於接受失望,等時間淡了悲傷,蒼涼難耐麼?盡是人生。”

點擊下方商品卡,只需要24.2元,就可以把這本精裝珍藏版《活着》帶回家

剩下的,留給朋友自己去小說中發現吧。由於《活着》問世後引起的巨大反響,1994年,張藝謀把《活着》改拍成同名電影。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這部小說仍能給紅塵中奔波的我們以啓發,教會我們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