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一殺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大張趣說名人》,我是大張。看到這篇《俠客行》選段,想必大家已經瞭解,我們今天要講的是詩仙——李白。

友情提示:全文3108字,講述李白一生,需要約10分鐘。

李白的這首詩,大概創作於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是他在搞國內遊的時候,旅遊到當時的齊州,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會濟南時寫下的。

李白是一個文人,在我們的印象中,文人都是手無縛雞之力、只會吟詩作對的人,那爲什麼李白就能寫下如此充滿遊俠精神的詩詞呢。

另外還有一個點,大家應該深有體會,就是在今天,我們搞自駕遊也好、跟團遊也罷,都是需要有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作爲支撐的。

而當時的李白,從十八歲遊學開始算起,直到四十四歲時因爲“安史之亂”才結束,整整搞了二十多年的全國遊,他咋就這麼有時間?他咋就這麼有錢呢?當時可沒辦法知識變現,更不能拍旅遊vlog掙錢,他的錢咋來的呢?

更讓人差異的是,寫下這首詩的李白,在兩年後竟然丟掉毛筆去從軍,成了一名大唐軍人。只是運氣不好,陰差陽錯的參加了一個叛軍。

那,李白又是爲何要棄筆從戎呢?

帶着這些疑問,讓我們來開始瞭解,詩仙李白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生於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地不清楚,也不敢瞎說,怕韓國思密達跟我爭,就暫且不表吧。姓李,字太白,就是跟唐太宗李世民一個姓。你可能想他咋這麼大膽子,敢跟皇族同姓,那是因爲他本就是李唐皇室的後裔,和李世民也算是同宗,只不過是個分支後的分支的分支罷了。

李白的父親叫李客,祖上是皇族,本來很顯赫,不知是哪一代出了不肖子孫,估計是因爲站錯隊犯了事,被貶成了庶人,而後接連五代都沒有出個能光宗耀祖的子孫。

到了李客這裏,也不知是在當地犯了事還是混不下去了,就跑到了四川定居。居他鄉爲客,於是改名叫李客,之前叫啥名也不清楚。估計應該是犯了事,所以就找了個高雅的理由把名字改了,免得以後被查出來。

給李白取了這麼個名,估摸着也是想讓李白一輩子平平安安,清清白白做人。

到了四川的李客,成了一名遊走於大唐和少數民族之間的胡商,就是現在的“跨國商人”,估計生意做得不小。據說李白就是在他父親經商的途中出生的,當時也沒有開個啥出身證明,所以對於李白的出生地就沒有辦法細細考究了。

但有一點可以說明,作爲商人的李客應該賺到了不少錢,而李白就成了了富二代,不然在後來李白仗劍出遊,光是下揚州的時候,不到一年時間就花了三十萬金,這錢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

你不要不信,有李白的旅行遊記爲證。

在李白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他寫道:“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對三十萬金,大家可能沒有概念。但是你要知道當時的一個縣官一年的工資也就五萬金,就可以想象李白出手有多闊綽了。

當然,李白的這個錢也沒有亂花,扣除旅遊預算外的其它錢,都贊助給了一些落魄的才子,後來和詩聖杜甫見面後,杜甫之所以一直念念不忘,經常寫詩唸叨李白,一方面確實是對前輩的崇拜,另一方面也因爲杜甫比較窮,李白幾次見面都曾接濟過他。

從這點可以看出,李白很豪氣,也很喜歡做慈善。但是,李白下揚州的時候,只有二十五歲,還沒有正兒八經的做過啥工作,這麼多錢是咋來的呢,自然是他的富爸爸李客給的。

當然,李客也不是光會賺錢,他還是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五歲開始就讓李白上學讀書。到了十五歲的時候,李白就開始展露才華,吟詩作對在方圓百里小有名氣。

當然,除了讀書,李白還參加了課外興趣補習班——練劍。

十五歲的時候,李白就對劍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經常走訪名山大川,探訪名師,拜師學藝。當時由於年紀小,家人不放心,所以只讓李白在四川境內遊學,邊寫詩邊練劍邊旅遊,直到二十五歲纔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李白有三絕:詩、酒、劍。

作爲詩人的成就世人皆知,喝酒據說也是千杯不醉,至於劍術,雖然沒有記載,但是他的老師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劍術高手“劍聖”裴旻,所謂“名師出高徒”,李白又這麼聰明,劍術自然不會差到哪裏去。

或許是看到李白有武藝護身,又到了需要出去歷練的年紀,也不能一直在家啃老,所以在李白二十五歲這年,讓他出川了。

但是,兒在外,父擔憂。估計是擔心李白在外受苦,李客就在自己的戶頭,給李白辦了一張可透支信用卡,估計還是黑卡。不然剛出來不久的李白,到了揚州玩了不到一年,也不可能花了三十萬金之多。

到揚州玩厭了後,李白來到了湖北安陸縣(今安陸市),覺得這裏是個好地方,因此在此一住就是十年,並且娶了前朝宰相的孫女爲妻。

這十年是李白過的最逍遙自在的十年,到處出遊結交文人異士,把酒言歡,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

但在李白心裏,卻一直都有入仕爲官、施展滿身才華的理想。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白四處尋找機會,卻屢屢碰壁,以至於只能喝酒舞劍寫詩來抒發內心的苦悶。

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一歲的時候,才由賀知章的大力推薦,唐玄宗李隆基看到李白的詩詞後,大加讚賞,便召見李白進宮。

這是李白最風光的時刻,因爲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爲了迎接一個文人,親自下了龍輦迎接李白,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李隆基的禮待下士,把李白感動的稀里嘩啦,感覺這些年沒有白等,總算是遇到了自己的伯樂。

正當李白準備一展抱負的時候,卻被李隆基任命爲翰林,也就是私人祕書,職責是專門給皇帝寫詩文娛樂。

唐朝的文化娛樂相對單一,唱的歌也沒有現在的這些留行歌曲,所以藝伎唱的都是文人寫好的詩詞再加上曲兒。

李白一看,搞了半天,是要我供你玩啊,頓時氣得七竅生煙,心想要作詞,老子在外面不能作啊,還在你這裏整天受個鳥氣。估計如果不是同宗,李白都要開始禮貌問候李隆基的先人了。

就在李白不得志的時候,還有小人嫉妒他,在李隆基那裏打他的小報告,導致李白實在混不下去了,就甩手離開了。

打卡上班的日子真不是人過的,李白估計這一年打卡上班也傷了心,於是再次出遊散心。到洛陽見到了杜甫,兩人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當然,李白又順道接濟了一下杜甫,讓他好改善一下伙食。

然後李白赴山東旅遊,就寫下了開頭那篇充滿俠氣的詩詞《俠客行》,主要也是抒發鬱郁不得志的心情。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李白在躲避戰亂的同時,卻感覺到自己的機會來了,心想既然在文采上沒有前途,那是不是還可以憑着自己的一身武藝創出一片新天地呢。這真是技多不壓身啊,但是這一技卻壓垮了李白。

機會終於來了,或者說噩夢還是來了。

在李白五十七歲這年,得到了永王的欣賞,還寫了一首《永王東巡歌》來讚賞永王,誰知這個永王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是私自帶兵東巡,直接被定爲叛軍圍剿了。

人啊,走黴運的時候,真是喝涼水也塞牙啊。

李白因此受到牽連,定了叛亂殺頭之罪,幸好朝廷還有幾個文人朋友不斷求情,才改判了個流放夜郎之罪,也就是流放到今天的貴州桐梓。

此時的李白,已經心灰意冷,即使在流放的途中,因爲天下大赦免了他的流放之罪,也依然讓他心如死灰。

在大赦返回家鄉後,窮困潦倒的李白再也撐不住了。由於長期飲酒,心情鬱悶,最終病死榻上,享年61歲。

對於李白的死,歷史上衆說紛紜,有的說是醉死的,有的說是病死的,還有一種說法,說李白在整理好自己生平所作的手稿後,唱着創作的《臨終歌》,抱着酒罈,去水中撈月溺水而亡。

不論哪種說法,李白都死了,但是他依然還活着,用他的詩歌活在了千千萬萬人們的心中。

總有這樣一副場景浮現在眼前:一襲白衣的大詩人,一手握着酒,一手提着劍,嘴中唸叨着自己寫下的不朽名篇,踉踉蹌蹌的腳步一深一淺,漸漸消失在漫天飛舞的雪花中……

好了,今天的《大張趣說名人》就到這裏,我是大張,感謝大家的收看。

對於我的說法,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

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