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詞格律》

作者: 王力

“平”就是平聲,有陰平陽平之分;“仄”即不平,包括上入去三聲。平仄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着促使“聲調鏗鏘”。平仄的對立實質上就是高低和長短調的對立。由於平上去入四聲不同的發音特點,當不同聲調的音節在詩句中有規則地交替或者重複時,詩句就有了一種音韻美,會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感。王力先生概括“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對於絕大多數詩歌都適用,也很好理解。但是難就難在入聲字的識記和平仄的詩詞規律上。

“永明體”的詩歌是詩歌格律化的開始,把平上去入四聲引到詩歌創作中。但是在詩歌創作中不分四聲重點分平仄。古代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也有一部分變成了上聲,上聲也是去聲。因此這兩種並不妨礙辨別平仄。但是變入平聲的就不得不通過積累、插入聲字表進行識記。加上家鄉並沒有保留很多入聲字,更是難記,但多加留心記憶也並非無解。

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律詩的平仄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

以前學習詩詞的時候不覺得那些詩人有多厲害,直到看了這本書,才發現一首詩、詞裏面竟然隱藏了那麼多的知識,才發現古人們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無盡的。當然也讓我意識到了,學習和發揚這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讓我們在繼承這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以我們自己的創新,讓我們的詩詞的魅力永放光芒,讓我們這朵傳統文化的鮮花,永葆青春和生命力。

2.

《唐宋詞格律》

作者: 龍榆生

由於詞和音樂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從而產生了嚴格的聲律和種種形式上的特點。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它的固定形式。爲了適應樂曲的節拍,詞的句子多數是長短不齊的,韻位也是參差不同的。爲了配合樂曲的音調,加強樂曲的音樂性,詞中所用的字除分平仄外,有些還要分四聲。由於詞必須受聲律的約束,所以前人把作詞稱爲“倚聲填詞”或“按譜填詞”。

這些嚴格的聲律,使詞比詩更具有音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爲內容服務的。詞的每個曲調都表現一定的聲韻,表達一定的情感。前人作詞,如寫豪情壯懷,就用《滿江紅》、《念奴嬌》、《賀新郎》、《沁園春》等一類慷慨激昂的曲調;如寫綿邈深婉之情,則用《滿庭芳》、《木蘭花慢》等一類和諧婉約的曲調。這樣,就能達到聲文並茂,增強藝術感染力。

《唐宋詞格律》共收詞牌一百五十餘調,其中大多數是唐宋詞中常見的。每一詞牌都說明它的產生來歷和演變情況,間或指出適宜表達何種情感及其中某些特定的句法和字聲(如某些領句字應用去聲)。每一詞牌附有“定格”和“變格”等詞格,標明句讀、平仄和韻位。每一詞格附有一首至數首唐宋詞人的作品,供參考比較。

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全面理解唐宋詞的體制格律。同時,書中所列舉的作品,雖然只是作爲例子來引證,因所選的詞多數是歷來傳誦的名作,所以《唐宋詞格律》也可作爲唐宋詞的選本。

3.

《詞學十講》

作者: 龍榆生

詞不稱“作”而稱“填”,因爲它要受聲律的嚴格約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寫。它的每一曲調都有固定形式,而這種特殊形式,是經過音樂的陶冶,在句讀和韻位上都得和樂曲的節拍恰相諧會有它整體的結構,不容任意破壞的。

每一曲調的構成,它的輕重緩急和節奏關係,必得和作者所要表達的起伏變化的感情相應。這種“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度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的歌詞形式,原來是古已有之的。“由樂以定詞,非選詞以配樂”,就是我國文學史上所習用的詞曲名稱,也是從古樂府中所有“操”、“引”、“謠”、“謳”、“歌”、“曲”、“詞”、“調”八種名稱中拈取出來的。清人宋翔鳳說:“宋、元之間,詞與曲一也。以文寫之則爲詞,以聲度之則爲曲。

學填詞,首先要學作所謂近體詩。因爲這兩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兩類長短不同的字調,兩兩相間地連綴起來,構成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相使用的高低抑揚的和諧音節,都得把“奇偶相生,輕重相權”八個字作爲調整音韻的法則,不過長短句詞曲比較更爲錯綜複雜,變化特多而已。近體詩的格式,主要爲五、七言絕句和五、七言律詩兩種。

古有“兩句一聯,四句一絕”之說。而這兩句之中,起承轉合,構成一個整體,和我國民間廣泛流行的曲調是恰相符合的。律詩例爲八句,首尾單行,中間兩個對偶,也和另一種流行曲調同其結構。所以這近體詩的組織形式,雖然貌似簡單,而在音韻上的調整安排,是和音樂緊密結合,經過無數作者的苦心實踐,才逐漸臻於完美,不是偶然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