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剛出來的那幾年,大家一股腦兒的湧向微信,每天日常的生活就是發朋友圈,刷朋友圈,可能這是大家證明存在感的一種表現形式,似乎所有的新生app總是這樣一種跡象,剛出來新鮮的熱乎氣兒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消磨,朋友圈也不過如此。

甚至有朋友對我吐槽說:基本已經不發朋友圈了,因爲並沒有人感同身受,還會有人看你的笑話。

到底是爲什麼?讓人們剛開始的狂熱追捧到現在的冷淡消磨呢?

1:總有人說三道四,最熟悉的人說着最傷人的話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感覺自己發什麼都被人懟,發什麼都不是,秀恩愛人家說廉價,發日常人家說你閒,寫首詩人家說作,沒文采,發時事熱點,人家說你裝逼,追星更不用說了,撕逼槓精能把你噴到體無完膚,最後只能心力交瘁的說一聲:朕累了,爾等退下吧。

更甚的是什麼呢?朋友圈裏都是認識的人,不是親戚好友,就是老闆同事,再加上各式各樣的微商,基本構成了大家朋友圈的組成部分,說的尷尬了,想屏蔽,但被人發現了,關係又很尷尬,似乎,社交是每個人都退之而卻但又迎難而上的一項技能。

2:發日常的越來越少,發朋友圈要精緻,逼格要高,事情要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日常的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逼格。我記得有人跟我說過:看朋友圈就能看出一個人生活的品質。

有無金錢,有無房子,有無車子,有無知識,有無對象,有無孩子。你看,多麼可怕,把自己整個人都暴露在世人眼前,毫無隱私可言。

但真正影響人的是攀比心理。看着別人生活的越好,相比而言自己就越顯得怯懦,感覺沒啥大事都不值得發朋友圈,甚至於自己眼中的大事到別人眼中就不值得一提,還會成爲人們飯後飲茶的笑話談資。

你生活的真的好嗎?真的快樂嗎?成年人的世界,誰不是出了門戴着一張虛僞的面具,假裝自己生活的很好。但或許,在某個無人知曉的夜晚,一個人躲在被窩裏哭泣的你,是不是真的有過那麼一瞬間很崩潰呢?感覺自己越發活的不像自己,猙獰的面目自己都看着可惡。

3:因工作見面的關係,朋友圈裏沒朋友,都是一些想刪又不能刪的人

朋友圈裏沒朋友。呵,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極其諷刺呢?但這是利益的世界裏無情又無奈的真實寫照。

現在職場的辦公使用微信最爲頻繁,從辦公角度而言,是挺方便的,拉一個羣,所有的成員都在裏面,通知消息艾特全員,互加也可以從羣聊中找到名片。工作的麻木似乎把微信定義爲了一個工作工具,工作相關的社交腐蝕朋友圈太嚴重了。

職場中的人應該都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工作中能交到朋友是幸運,交不到朋友是正常

因工作見面的關係,只是認識的關係,朋友圈裏的日常動態,不評論,不點贊,大家皆是過客,冷暖自知。

4:沒什麼好發的,知道的自會知道,不知道的何必知道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很有感悟。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你的喜悅可能會刺激到別人的悲痛。你的傷心可能會淹沒於別人的歡聲笑語中。你引以爲豪的成就在別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你撕心裂肺的聲音別人也並不能代替你承受。不管好壞,不管給多少人看,不管發多少朋友圈,自己的經歷,自己的人生,對別人來說,最多不過是一段小插曲。我的日子最終還是要我自己過得,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更何況,我過得並不好。”

總結: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便利,信息傳播的迅速,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窺探世界的所有,甚至於人心。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無奈和迫不得已,彼此以利益爲紐帶,少了些真情,多了虛假和僞裝。但我們內心對這種戴着面具假裝微笑的人生深惡痛疾,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再發朋友圈,不看,不聽,不發的行爲來尋找最真的自我。

不過,發朋友圈是爲了迎合他人,追趕潮流?

似乎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是羣體生活的常態。逛街時,看到排起長隊的美食自己也想品嚐;看到人羣蜂擁而至的地方,雙腳也不受控制的走向那裏。我們好像習慣了模仿別人,跟着別人的腳步,是的,在我們所不擅長的領域,我們首要的技能就是模仿別人,這並沒有錯,可是,漸漸的,這種生態似乎變得畸形起來。

發動態刻意的想要別人看見,每隔一分鐘刷一下動態,有沒有點贊?有沒有評論?隔着冰冷的屏幕,卻做着極其熱心的事情。

或許,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初心是什麼呢?記錄分享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不刻意不迎合,不譁衆取寵,不亦步亦趨,不受他人影響,只做自己想要的模樣,活出本真,活出自我。

你現在還發朋友圈嗎?對於朋友圈的生態怎麼看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作者:理想三月請愛我一個時而女漢子上刀山下火海說風就是雨,時而萌妹子易感動易流淚易糾結易心碎的小孩子。執筆寫盡天下冷暖,悲歡離合,戳人內心深處的話題,希望可以引人深思,瀟灑看待人生。

圖片來自網絡,對作者表示感謝,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