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進輝

618期間,Redmi與榮耀這對冤家在智能電視領域鬥得很兇,無論是產品還是營銷上,彼此爭鋒相對、互不相讓。就在此時,酷開也來刷存在感,在6月5日聲控智慧屏P70發佈會的前後,均通過碰瓷Redmi、榮耀來博眼球。

比如,這兩天,酷開火力全開,一個勁狂懟小米、Redmi。6月10日,酷開官微曬出歷年來被小米跟隨的產品,並說道,“希望友商學得快,學得精,一起推動行業加速發展!”1天后,酷開電視事業部總經理葉柳轉發該微博,並diss小米、Redmi。

“但@小米電視 @Redmi智能電視 明顯沒跟上,從酷開2017年全球首發防藍光電視至今,小米電視全系依舊缺席防藍光功能,視力健康對用戶至關重要。我們開創、榮耀緊隨,第一梯隊裏小米電視就掉隊,看電視最基本護眼功能都缺失,不夠發燒啊。”他說道。

這不明擺着是酷開的碰瓷營銷伎倆嗎?也是蠻拼的。不過,這並非本文討論重點,我想說,酷開自導自演的這出獨角戲,這一舉動本身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仔細研究了其近年來的發展軌跡,竟然有意外收穫,發現它頻頻自我打臉,至少有三次。

資料顯示,酷開公司於2006年10月成立,“爸爸”是知名彩電品牌創維,2013年推出酷開TV品牌,與同年誕生的小米一樣定位於互聯網電視,主要面向當代年輕人。其股東陣容非常豪華,2016年9月、2017年6月分別獲得愛奇藝和騰訊戰略投資,2018年3月又喜提百度10.55億元投資,成爲其第二大股東,估值達到百億元。

不過,縱使在創維、騰訊、百度的加持下,酷開整體發展並未讓人眼前一亮,行業影響力一般,外界通常將其納入創維體系,與小米、TCL、海信等玩家比較,而不是單獨看待。注意,前方高能,以下是酷開三次自我打臉:

第一次:上市計劃仍八字都沒一撇

2018年4月,酷開擬啓動獨立上市計劃,當時在做上市前的梳理工作,並尋找合適的承銷商。不難看出,當時酷開已把上市提上議事日程,猶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用不了多久就能明朗。但尷尬的是,此後酷開上市便沒了下文,如今2年多過去,酷開仍未啓動上市,八字都沒一撇,更別提走完上市敲鐘等全流程。

其實,去年3月,創維-RGB電子董事長兼總裁、酷開CEO王志國曾回應過酷開上市的問題。當時,他表示,會考慮分拆,酷開不是爲了分拆而分拆,而是爲了發展。“所以酷開會尋求獨立上市,酷開掩蓋在創維的底下,價值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體現。”

王志國透露,酷開如果要發展上市,最關鍵的就是未來要用資本的力量獲得更多終端,以及提升自己本身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技術還是資源的整合能力。他好像說了什麼,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畢竟只表態酷開會上市但沒給出具體上市時間表,難免讓外界一頭霧水,還是不知道酷開到底什麼時候上市。

不得不說,從2年前酷開擬啓動上市到如今完全隻字不提上市,這明顯是退步的表現,代表其自身底氣不足。可以預見的是,酷開上市估計一時半會都不會有眉目。

第二次:說好的不再售賣電視呢?

2018年4月,酷開官方宣佈,已正式剝離電視機硬件業務,從4月1日起不再售賣電視。對,你沒看錯,酷開決定不再售賣電視。但其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2年多下來,酷開並未停止推出新款智能電視,反而賣得不亦樂乎,比如去年推出Q80系列高端電視,今年先後帶來P50、P70,甚至高喊出“誓做互聯網電視第一品牌”,野心着實不小,完全沒有半點甩手不幹的意思。

換個角度看,如果酷開真的不再售賣電視,那與Redmi、榮耀就不再是對手,根本犯不着去強行碰瓷友商來刷存在感。而其樂此不疲地碰瓷友商,代表酷開仍放不下智能電視這塊大肥肉。請王志國出來走兩步,解釋下2年前“決定不再售賣電視”到底是什麼意思?難不成是我的語文水平不行,理解錯了?爲何現在仍在一款接一款發佈新品?

第三次:3年1億終端目標註定無法實現

或許你會問,酷開不賣電視那賣什麼?答案是賣廣告,即專注挖掘大屏價值。一切還得從2018年1月說起。當時,王志國透露自己不怎麼提硬件的原因,即通過硬件拓展用戶速度太慢了。“酷開TV每年就賣一百萬臺左右,行業裏面還算比較領先的。如果想拓展用戶,酷開的模式和原先賣硬件的根本思路都會不一樣。”

他認爲,酷開商業模式將聚焦用戶變現,策略是以最快的方式讓更多硬件去兼容酷開系統。說白了,酷開將從智能電視製造商轉型爲智能電視系統服務商,秉持開放共享的生態模式,儘可能拓展更多終端,並向品牌廣告主兜售開機廣告、屏保廣告等多種廣告展現形式,不同於傳統OTT營銷模式。

其中,拓展終端是酷開轉型的重要一環,甚至可能直接關乎其轉型成敗。爲了強化終端優勢,王志國立下一個Flag:3年打造“億級終端俱樂部”。即未來3年,酷開自有終端和第三方終端總量將達到1億。

事實上,早在2017年,酷開就已啓動拓展終端計劃。在王志國立Flag的2018年1月,酷開官方曬出了過去1年的成績單:酷開運營終端累計激活量超3100萬,其中,酷開自有終端數超過2672萬,所屬終端日活量超過1200萬。2019年4月,酷開系統擁有激活終端用戶3777萬,月活用戶2362萬,每日開機次數達3500萬次。

2019年創維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酷開在中國市場智能終端的激活用戶數達到4430萬,日均活躍用戶數達到1553萬。不知你發現了沒,酷開第二次、三次曬成績單,並未披露第三方終端數量,我猜測可能與進展不順有關,畢竟吸引更多品牌加入自己生態並非易事。同時,鑑於其近兩年才新增1300萬個終端,想要在2021年如期完成1億終端的既定目標,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並不相信酷開能在2020年這一關鍵之年上演驚人爆發。

換言之,不管王志國承不承認,酷開註定無法兌現當初3年達到1億終端的Flag,被殘酷現實狠狠打臉板上釘釘,代表其轉型受阻,至少沒達到他的預期。而這會直接影響到酷開的上市大計。要知道,2018年4月,王志國直言,酷開突然宣佈轉型是因爲想要獨立上市。

如今,外界完全看不到酷開有任何啓動上市的跡象,不禁讓人猜測與轉型不盡如人意有關。畢竟,其現在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像樣成績,無論是拓展終端(尤其是第三方終端)還是廣告營收(2019年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達8.26億元),遠未到可以傲嬌的地步,不足以向資本市場“安利”其超級智能系統生態、挖掘大屏商業價值的新故事。

結語

看完酷開三次打臉經歷,感覺扎心有木有?希望王志國、葉柳能拿出碰瓷小米的那股熱情和“良好”心態,來坦然面對這些避無可避的扎心事實。其實,成熟商人的眼裏只有利益,纔不管是否被打臉。寫到這裏我突然明白,上述三次打臉經歷存在某種內在關聯:

眼看被寄予厚望的拓展第三方終端失利,酷開自知實現不了3年1億終端的目標,但仍盡力一步步向目標靠近,只能加碼自有終端,將當初不再售賣電視的承諾完全拋在腦後。而酷開踩空王志國預期中的發展節奏,直接拖累自身轉型進程,導致上市計劃受阻,至今未明確提出具體上市時間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