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戰場英雄系列

作者 李雲

《亮劍》塑造了我國軍人的“亮劍”精神,一種勇往直前的敢打敢拼的精神。新時代女排精神,個人認爲也是這種精神的延續,和平時代“亮劍”精神的不同表現形式。《亮劍》看過多次,每次依然還會觸動心絃,激發英雄志氣;“女排精神”四十年來,更是激勵、鼓舞了無數人的鬥志,書寫了數不清的讚歌。

今天,處於時代變化的十字路口,我們銘記歷史,用一代代的英雄事蹟來清醒內心,走正確的路。

1984年閱兵,有很多特殊的地方。第一次有女兵方隊出現,第一次機械化裝備全部亮相,目前爲止最後一次參閱部隊大部分爲百戰之師。這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上走出來的英雄官兵。

其中有一個“王成”式的英雄,楊啓良。“向我開炮,向我開炮”,這是戰鬥到只剩他自己的時候,楊啓良的吶喊。不同於董存瑞、王成、黃繼光等,幸運的是,最後楊啓良活下來了。

84閱兵

1983年3月9日晚,敵軍用一個連的兵力對166高地及附近的無名高地發動了攻擊。這個陣地是前一日,楊啓良帶領12名突擊隊員奮戰多時剛奪下來的戰略高地。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楊啓良知道,必須守到援軍趕到,這個戰略高地必須牢牢地控制在我軍手中,不能讓戰友的血白流。

此時,作爲班長,楊啓良率領戰士黃超、吳天平、孔祥寶守在無名高地的1號哨位上。敵軍首要目標,當然是拿下166高地。可是多次進攻,依然無法攻進我軍防守線。轉而,敵軍搞起了迂迴戰術,分出一支部隊,準備拿下楊啓良駐守的無名高地,轉而從後方進攻166高地。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楊啓良班長充分利用地形優勢,打退了敵人3次進攻。雖然我方佔據有利地形,終究只有4人,打到最後,只剩下班長楊啓良一人保持着戰鬥力,其他人先後負傷…

面對着敵軍又一次進攻,楊啓良知道,必須求援了。可是,步話機裏傳來的消息,讓楊啓良很無奈。援軍被阻,短時間趕不過來;166高地的戰友,也是被敵軍壓治的無法派出支援…

是時候爲國捐軀了,往日聽到、看到的英雄事蹟點燃起了楊啓超的熱血。 “拼了”,我們的班長楊啓良一邊狙擊敵軍,一邊用步話機向上級報告自己的情況。“向我開炮、向我開炮”,眼看靠自己最後肯定守不住陣地,楊啓良大聲的向上級喊到。隨後,扔掉步話機,尋找有利地形,繼續狙擊敵軍,用萬份熱愛,等着炮火的到來。

終於,我軍炮兵到達陣地,“轟、轟、轟…”一連串的炮彈傾瀉到了無名高地。炮兵的有力支援,我軍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166高地和旁邊的無名高地。

隨後,援軍驚喜地發現,楊啓良還活着,並且擊斃敵軍18名。“活着的王成”,讓楊啓良名聲大噪。他所在連隊被黨中央授予“堅守英雄連”,楊啓良更是榮獲個人“一等功”。

當時,我軍的情況那是相當艱苦的。楊啓良和戰友躲在“貓耳洞”中達一年之久,沒有洗過一次澡,換過一次衣服。“貓耳洞”潮溼、狹窄,很多戰友都出現了皮膚潰爛的情況,可是戰士們發出“只要能打勝仗,這些都不重要”的豪情壯志,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堅守着自己的責任。

致敬,這些最可愛的人。

楊啓良充滿殺氣,最讓人震駭的眼神…正是這樣的眼神,才讓敵人一次次膽寒。

今日,依然能很清晰地看到楊啓良的“戰場痕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