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標籤:小島裏的大海 劉妍 廣州方圓小學 造謠被刑拘 新聞反轉

(圖片來自博主@小島裏的大海 該賬號現已被關閉)

簡介:2020年5月30日,微博博主@小島裏的大海 爆料其女兒被班主任劉妍體罰後哮喘吐血且威脅毆打家長和收受鉅額禮金,這一情形十分惡劣的事件瞬間引發輿論高度關注,隨後廣州警方介入。5月31日、6月1日,廣州白雲公安兩次發佈通報,劉某(@小島裏的大海)承認博文係爲擴大影響而故意編造的謊言,目前警方已立案偵查,並依法對劉某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至此,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事件迎來徹底反轉,網絡輿論隨之發生劇烈演化,相關輿情量在5月31日8時許到達頂峯。

一、研究思路和數據來源

1、研究思路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新聞反轉現象頻繁發生。所謂新聞反轉,指針對某一引發公衆關注的社會事件,最初矛頭指向往往十分明確,而隨着有關部門調查和新聞報道的不斷深入,事實真相被更加客觀全面地呈現在網絡平臺上,輿論風向急劇逆轉,公衆表現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態度,這一過程包含着輿論反轉。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就是一起典型的新聞反轉案例,本文通過分析該事件的輿情數據呈現以及輿論焦點的不同階段性特徵,以期總結輿論反轉發展、發酵、消退的普遍規律,並對如何減弱後真相時代反轉現象的負面影響作出思考。

2、數據來源

本文基於蟻坊軟件鷹眼速讀網、鷹擊早發現輿情監測系統,將時間範圍界定在2020年5月30日至6月2日,針對微博客類社交網絡平臺、微信公衆號、新聞APP等全網“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事件反轉”相關數據,具體將從輿情熱度、傳播平臺分佈、網民情緒變化等幾個方面展開。

二、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反轉事件輿情分析

1、輿情熱度趨勢

據輿情監測系統鷹眼速讀網分析顯示,網絡上關於“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反轉事件”的討論熱度總體上呈現一波三折的發展態勢,網絡輿論導向隨着事件關鍵節點的出現而不斷轉向。

網民首爆料輿情首回應,輿論風暴被點燃

5月30日1:54、6:53分,@小島裏的大海 發佈了兩條博文,講述了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班主任劉妍體罰虐待六歲哮喘幼童長跑學校足球大操場十圈致吐血一事,並爆料劉妍索賄受賄6萬元且對自己進行了毆打威脅。這兩條博文獲得了大量的轉評贊,成爲推動輿情發酵的最初節點。由熱度趨勢圖可見,在@小島裏的大海 發博後的幾個小時內,輿情熱度爲比較平穩的狀態,結合博主歷史博文來看,早在5月中旬就已經開始相關爆料,一直沒有引起大規模的關注。直至11時左右,#劉妍#登上微博熱搜榜,瞬間引發輿論羣情激奮,網絡熱度直線上升。除此之外,微博大V@範煒 @廣州校園 的轉發亦帶動了一定關注。

當體罰虐童、受賄、求助無門等極具新聞點的社會負面出現的時候,人們的共情心理和正義感立即被點燃,一些網民在網絡平臺上表明立場,不僅辱罵涉事老師還公開質疑教育部門和警方,最終導致整個事件愈演愈烈,輿論幾乎一邊倒。這一時期,少量的理性觀點諸如從血跡、病例等醫學視角出發懷疑真實性的聲音被淹沒在輿論場,抨擊劉妍和同情女孩遭遇的聲音被無限的放大,越來越陷入“沉默的螺旋”現象。

當天12時31分,微信公衆號“廣州白雲教育”發佈《聲明》,表示“接報後,我局高度重視,立即聯合公安等部門迅速介入,成立專項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調查。”人民日報、廣州日報、環球時報、中國新聞網等權威媒體由此開始跟進這一事件。針對相關部門的首次回應,網絡輿論以嘲諷和不信任的偏激情緒表達爲主,矛頭直指“維權靠輿論”。

輿情反轉階段,重新考量網絡輿論生態

5月31日1:44,@廣州白雲公安 通報關於網傳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名教師涉嫌體罰學生一事,稱“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跡’實爲化妝品和水,其女兒目前精神狀態良好”以及“警方在調查中還發現了劉某涉嫌僱請人員進行網絡炒作的相關證據”。即便是在深夜,廣州白雲公安的第一次通報還是造成一定的輿論熱度出現小幅升高-回落的態勢,直至8時許,相關輿情量到達頂峯。這一關鍵反轉信息導致二次輿情爆發,延長了輿情發展的作用時間。

從反轉的歷時性來看,如果以@大海里的小島 發博爲起始,用了短短一天;如果以輿情熱度爆發爲起始,則僅用了13個小時。如此高節奏、反轉快、歷時短的反轉事件,給輿論反應帶來了極高的衝擊性。除了普遍性地對劉某消費同情心的強烈譴責,部分大V也開始反思事件爆料之初的一些疑點,“沉默的螺旋”被打破,輿論態度也開始出現多元化的思考。

6月1日13:08,@廣州白雲公安 再次通報關於劉某故意編造謊言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一事,警方已經進一步調查覈實並對其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從內容方面看,第一次通報主要以時效性至上,該次通報則補充了更加完整和確定性的信息,注重呈現事件全貌,併爲其定性。與第一次輿情反饋類似,該次通報也出現了小幅升高-回落的態勢,而不同之處更值得思考,即並未引起三次輿情頂峯,甚至已經不及事件爆料之初的輿情熱度。網絡輿論此時更多充當的是理性旁觀者的角色。

輿情平息期,少量追蹤之下關鍵議題逐漸退出

目前,關於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反轉事件整體輿情熱度漸漸平息,但相關細節信息的追蹤卻仍然存在,比如鳳凰網、央視新聞、頭條新聞等媒體報道“小島裏的大海賬號被關閉”、“體罰學生涉事教師被免職”;部分網民自責於此前的網絡暴力行爲、表示將警惕“狼來了”;主流媒體人民日報針對官方通報的家長有僱傭網絡炒作團隊的證據,追問“幫人網絡炒作即是幫兇,是否形成了黑色利益鏈”等等。

在輿情平息期,關鍵議題——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反轉事件已經逐漸退出網絡輿論場。由此可見,有關部門對真相的及時披露和媒體有效的輿論引導,不僅能夠將撫平網民情緒,同時也有助於避免輿情的反覆。

2、輿情傳播平臺

通過輿情監測系統對“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反轉事件”傳播平臺分析,顯示微博客類社交網絡平臺具有明顯的傳播優勢,且不同媒介各有側重。微博客類社交網絡平臺傳播信息量佔比93%,這主要受以下幾點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網民首爆料和信息回應平臺提供了最新的討論素材,@小島裏的大海 @廣州白雲公安 均選擇了微博客類社交網絡平臺作爲主陣地,傳播內容相對來說具有集中性;另一方面,網絡大V、媒體官微等輿論意見領袖充分利用了微博客類社交平臺短平快的特點,增強了事件的擴散力度和傳播範圍。此外,#劉妍#、#警方通報教師涉嫌體罰學生#、#廣州編造謊言家長被刑拘#等多個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網民之間的互動和討論使得事件在該平臺的影響力倍增。

新聞客戶端傳播信息量佔比4%;微信公衆號平臺佔比1%;新聞佔比1%,論壇、問答等平臺共佔比1%,信息量相對較少。就微博客類社交平臺、新聞客戶端和微信公衆號傳播平臺信息傳播的差別而言,不同羣體在媒介使用和話語表達上各有不同。分別以@廣州白雲公安 第一次通報、網易新聞客戶端《央視:“學生被罰致吐血”反轉 公衆正義感不該被褻瀆》和“澎湃新聞”微信公衆號《吐血是假的,那體罰呢?》爲例,從互動量來看,三者的數量級差別比較明顯,@廣州白雲公安 博文轉評贊200萬+,佔據熱評首位的是“消費完網友的同情和憤怒???讓大家去網爆老師??”點贊16萬+;網易文章跟帖數150條,有1671人蔘與,熱門跟帖“造謠和僞造證據坐牢幾年?”獲頂196個;微信公衆號文章閱讀數10萬+,“對造謠家長的處罰呢”獲贊4000+。從網民話語表達來看,微博客的開放性使其更像輿論開放廣場,網民更注重情緒的宣泄;網易跟帖和微信評論受限於輿論環境的封閉性,信息傳播時效性相對較差,網民更注重對事件後果的跟進,負面情緒較爲隱晦。

三、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反轉事件輿論焦點分析

1、不同發展階段的媒體聚焦

根據輿情熱度趨勢,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大致可以分爲三個發展階段:輿情首爆料輿情首回應、輿情反轉階段和輿情平息期,不同階段的媒體聚焦彰顯了媒體輿論關鍵時刻不失聲和積極正向引導的價值判斷,從而充分發揮構建良性輿論環境的主體作用。

在反轉前的網民首爆料輿情首回應階段,媒體主要聚焦的是@小島裏的大海 博文內容和教育局回應將要調查基本事實,以傳播、告知公衆事件進展爲主,較少摻雜媒體立場,整體上比較剋制。

在輿情反轉階段,伴隨着事件真相公佈,媒體聚焦開始出現了一些“批判”的聲音。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網絡維權的視角出發,告誡維權應知法守法;其次圍繞教育懲戒權,認爲其落實需要家長羣體的理解和配合;再次,消費公衆善意不可取但公衆的呼聲沒有錯,爲弱者撐腰是最大的善意;最後,認爲家長受到處罰是所付出的應有代價,特別是利用網絡炒作黑產鏈問題備受關注。

在輿情平息期,由於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反轉事件已經沒有新的重大的新聞點,媒體輿論完成了基於該事件議題的轉移,開始聚焦別處。

2、反轉前後的網民情緒變化

據輿情監測系統鷹擊早發現針對“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反轉前後網民情緒變化分析可見,反轉前首爆料時期,網民負面情緒佔比65.2%、中立佔比24.4%、正面佔比10.4%;警方查明劉某故意編造虛假信息反轉後,負面情緒大幅度增加,佔比97%,正面和中立情緒降至2%以下;無論反轉前後,網民負面情緒均佔主導性地位。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第一,反轉前,以@小島裏的大海 爲主導的碎片化信息強烈刺激網民神經,先入爲主引發情緒性判斷。衆多不明真相的人被裹挾到這一場抨擊涉事教師和官方不作爲的漩渦之中,甚至引發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行爲,不少網民和大V沒有或者缺乏調查事件真相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情緒誤導作用,使得憤怒爲主的負面情緒爆發;而中立情緒的產生除了源於大量網民轉發未表態,還有諸如@小兒外科裴醫生 認爲“哮喘發作主要是呼吸急促、胸悶和咳嗽,應該不至於咳血的”等影響了一小部分網民不站隊,等待調查真相的言論。

第二,反轉後,原本憤怒的網民轉而對家長編造謠言消費善意更加難以接受,導致負面情緒大幅上升。其中既有對劉某利用欺騙的手段操縱輿論的不滿,如“活該”“喫自己孩子的人血饅頭”等負向評價,同時也告誡自己面對網民爆料保持理性,如“以後不要隨意發泄”“不該多管閒事”“網曝算不上正義”等等反思性言論。

四、新聞反轉現象規律總結及對策分析

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這一反轉事件在互聯網傳播語境表現出一定的傳播特點,這些傳播特點與其他反轉新聞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通過該反轉事件的傳播表現並結合其他反轉事件的信息傳播,對反轉新聞現象的傳播規律進行簡要總結,並據此提出相關的應對建議。

1.規律總結:

(1)敏感性事件類型搭載碎片化信息空間,事件反轉前的輿論水花極易被激起

從衆多反轉新聞的傳播來看,就傳播內容來說主要涉及教育、安全、醫療、社會民生等方面,這些內容極易引發大衆的關注和參與。當這些領域內發生的新聞帶有很強的負面色彩,對於公衆來說具有很強的敏感性,那麼公衆的參與度則會大大提高。加之當下傳播環境的信息碎片化極其嚴重,網絡上那些與敏感性事件相關的碎片信息呈現氾濫之勢,且傳播度極高。負面的敏感事件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水中,被反覆傳播甚至是演繹,事件的負面性被加劇。在網民不加甄別的信息接受習慣下,將抨擊點集中於該事件的負面因素,致使事件反轉前的輿論水花迅速激起。在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這一反轉事件中,老師體罰學生造成惡劣後果的敏感性教育事件,在事件引發關注後各種碎片信息充斥在網絡環境中,幾乎都是對涉事教師的強烈控訴,相關抨擊性負面輿論迅速形成並擴散。

(2)爆料者自導自演刻意營造傳播效果,事件反轉從源頭上蔓延

對於一部分反轉新聞尤其是涉及維權類的反轉新聞來說,新聞傳播源頭來自於與事件相關的爆料者,爆料者這爆料的過程中存在誇大、添加、捏造證據等有意爲之的行爲,激發網友的關注、加劇網友的負面情緒,以營造較強的傳播效果。在哮喘女孩被體罰吐血反轉事件中,爆料者通過時間線記錄、圖片記錄、文字控訴、甚至是僱傭水軍等行爲成功的推動了事件傳播,挑動網民情緒,一時間產生了強大的傳播效果。這些在網絡空間內自導自演的傳播手段,致使該事件在傳播源頭上就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而不是在事件傳播過程中的無意行爲(就像重慶公交車墜江反轉事件主要是來自於受衆對女司機刻板印象造成的反轉現象,這是大衆的集體印象導致而非個人刻意爲之),這也造成事件反轉從源頭是開始蔓延。

(3)自媒體賦權視角下的各主體強勢傳播,民間輿論立場鮮明統一

自媒體環境下各種類型的傳播主體的傳播權力被大大釋放。當事人可以進行首發爆料、普通網民可以即時評論互動、網絡大V可以就便捷發表意見影響他人……自媒體賦權視角下各主體的傳播力量塑造了事件反轉前後的民間輿論場。就廣州哮喘女孩被體罰吐血反轉事件中,在反轉前,爆料者、普通網民以及部分網絡大V對事件負面點的集中聚焦和強調,討伐體罰老師的民間輿論場率先形成,並且民間輿論的傾向性極其一致,立場明確,高度統一。反轉事件在反轉前的傳播所形成民間輿論場通常形成沸騰之勢,這也造成了事件反轉後民間輿論場和官方輿論場之間的博弈、和解等現象。

(4)事件反轉前的輿論壓強急速上升,催生各方力量理性介入

事件反轉前在民間形成的輿論高壓,成爲各方介入的推動力量。這些介入力量主要包括有相關部門、媒體兩大方面。在廣州哮喘女孩被體罰吐血反轉事件中,反轉之前的輿論壓力形成後,廣州白雲公安及時介入調查,兩次進行相關通報,將事件真相以及對當事人的相關處罰等信息迅速公佈,積極理性回應社會關切;對媒體的傳播介入來說,在此事件中媒體並沒有在事件反轉之前進行輿論引導式的新聞傳播,在事件反轉後加大辟謠信息的傳播強度且發佈評論式的議題報道,對反轉後的網絡輿論進行了有力的引導。儘管專業媒體在反轉新聞傳播之初蹭熱度博眼球的力度較低,但是媒體在新聞傳播初始階段的事實覈查、採訪調查等報道工作做的較少。

2.應對建議:

1)加強新聞媒體對網絡信息的敏感性和甄別能力,從源頭上阻斷假新聞

反轉新聞之所有產生,與專業媒體的報道即時性、調查性缺失有密切的相關性。這也是每當有反轉新聞出現,專業媒體通常被詬病的重要因素。在不少反轉新聞中,專業媒體甚至還充當了虛假新聞傳播的重要推手,進而造成了反轉現象,媒體公信力也遭受重大打擊。對於專業媒體來說,更需要潛心研究反轉新聞的傳播現象,加強自身對網絡信息傳播的敏感性。對於有疑問的網絡新聞進行多維的真僞辨別,而不是即刻搶新聞式的不假思索進行報道。在新聞沒有擴大傳播時,阻斷假新聞的傳播。另外,即便是事件已經反轉,媒體更應該從全貌深度報道事件反轉的全部過程,注重對各種細節的追問,立足於客觀真實的報道角度,呈現事件報道,避免事件進入二次反轉。

2)提高公衆的媒介素質,警惕被帶節奏的網絡信息所誤導

杜絕新聞反轉現象的發生還應將提高公衆的媒介素養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提升受衆信息分析能力。判斷媒介信息是否符合事實,是否與常識是否衝突;深入分析事件因果關係、相關性是否符合邏輯;還要注重信息發佈者的立場意圖和觀點,儘量去甄別發佈者的發佈意圖,防止被所謂的標題黨以及帶節奏的網絡意見領袖誤導自己的信息判斷;還要關注發佈者使用的數據、證據和材料的來源可靠性,微博博主@小島裏的大海 所發佈的孩子衣服上血跡的圖片是虛假僞造痕跡明顯,只是信息發佈初期,大部分網友的信息識別能力較弱,未能及時發覺。另一方面要提升媒介評價能力和信息的二次傳播能力,避免被未經驗證的新聞信息所誤導,對來歷不明的消息不輕易採信傳播、對無法證實的存疑消息不轉發、對疑似虛假信息要保持警惕並積極進行信息真僞的求證。。

3)重視公衆情緒在事件反轉前後的表達,建立理性公共傳播討論空間

當下我們已然進入後真相時代,網民對於情緒的發泄程度要遠遠大於對於事實的重視程度。這極容易導致人們被未經驗證的新聞事實所引導情緒,影響公衆的理性思考與表達,使得新聞頻頻反轉,激化網絡輿論,所以我們要警惕由公衆情緒引導所形成的非理性的交流表達空間。在反轉新聞中,事件反轉前後的公衆情緒往往有強勢逆轉之勢,反轉前後的情緒負向強度都很高,極易形成情緒極化之勢,進而產生非理性的、詛咒式的、謾罵式的情緒發泄。因此要高度重視公衆情緒的極化現象,對公衆情緒進行及時的疏導,引導公衆表達,建立理性的公共表達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