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作家天下霸唱同名小說改編的網劇《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以下簡稱《龍嶺迷窟》)正式開播,這對於劇荒的同學們來說可謂是一大福音。

作爲一部堪稱經典的懸疑盜墓類小說,《鬼吹燈》系列受衆廣泛。無論是主角形象的還原度,還是歷險場景的真實度,亦或是改編情節的合理性,都是書粉關注的焦點。可以說,小說寫得越精彩,需要讀者運用的想象力越大,將其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難度也就越大,越難贏得鮮花和掌聲。與《鬼吹燈》系列處於相似境地的,還有作家何馬的經典著作《藏地密碼》系列,改編難度同樣不小。

《鬼吹燈》系列小說共有八部,《龍嶺迷窟》是其中的第二部,在此之前,《精絕古城》《黃皮子墳》《怒晴湘西》都曾被改編成網劇播出,但褒貶不一。反響最好的是《精絕古城》,由孔笙執導、靳東陳喬恩等人主演,目前豆瓣評分8.0(約15.8萬人評價);反響最差的是《黃皮子墳》,由管虎和費振翔執導、阮經天徐璐等人主演,目前豆瓣評分5.2(約3.5萬人評價)。昨天開播的《龍嶺迷窟》豆瓣評分8.4(1萬餘人評價),算是《鬼吹燈》網劇系列的最好成績。

《龍嶺迷窟》的導演是費振翔,除了《黃皮子墳》外,他還執導過網劇《怒晴湘西》(目前豆瓣評分7.1,約11.4萬人評價)。值得一提的是,《龍嶺迷窟》的製作班底幾乎是《怒晴湘西》的原班人馬,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爲兩者的投資方都是同一撥公司:企鵝影視、萬達影業和七印象文化傳媒,後者是主製作方。七印象文化傳媒是管虎梁靜夫婦創辦的公司,而導演費振翔是管虎的徒弟,在七印象文化傳媒也擁有一定股份。

從時間線來看,2017年播出的《黃皮子墳》更像是導演費振翔的練手作品,之後的《怒晴湘西》和《龍嶺迷窟》一路走高,似乎在說明他對於改編《鬼吹燈》系列小說越來越得心應手。於是,在一口氣刷完已更新的六集《龍嶺迷窟》之後,筆者看到了三個驚喜。

《龍嶺迷窟》的第一個故事發生在陝北黃土高坡。由於連年大旱,陝北古藍縣的一羣村民在村長的帶領下準備打旱魃以求甘霖。在努力了幾天之後,這夥人終於挖出了一個墓,主人是一位女性,穿金戴銀,有不少好東西。據村長說她去世的時候肚裏懷着孩子,是“子母兇”,所以安排村民李春來將其燒掉,以絕後患,並告誡李春來千萬不要貪圖墓裏面的東西,要不然會遭報應。

只是,長者的教誨沒能抵擋住人性的貪婪,李春來被居心不良的馬大膽一夥人利用,拿着墓主人的一隻繡花鞋到古玩市場物色買家,企圖“釣魚”,引出胡八一、王胖子和大金牙等人出現,尋寶探險故事由此展開。

驚喜1:高還原度的取景地和講究的服化道

在劇中,無論是北京的古玩交易市場還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鄉鎮集市,都可以稱得上是還原度很高。李春來到了北京之後,徑直來到了古玩交易市場:北京城特有的紅牆黃瓦下,擠坐着一個個擺攤出售文玩賣家,騎着老式自行車的買家在四處遊蕩,牆上貼着文明宣傳語“文明禮貌 秩序井然”。雖然有賣家打出“清倉處理 不計成本”的口號,但每逢顧客上門,依舊是“看人下菜碟,宰你沒商量”。

回到陝北,依舊是特色顯著:大街上扭動着的紅色腰鼓,身上滿是塵土的公共汽車,破舊的房屋和漫不經心的電線,這一切都讓觀衆一眼能看出來,這就是屬於那個年代的記憶。

除了高還原度的取景地,《龍嶺迷窟》的服化道也相當講究。比如開篇古藍縣村民挖墓,村民李春來身穿的藍布外套和馬大膽塞在褲子裏的紅色秋衣,都帶有那個時代獨特穿衣風格的烙印。挖墓的年輕人一個個灰頭土臉,蓬頭垢面,帶的手套露着手指,用來燒水的臨時支架,也彎彎扭扭。這些細節化的處理,能夠很容易地將觀衆帶入故事所要講述的場景之中,讓觀衆跟着劇中人一起感受心跳。

驚喜2:主要演員搭配得當,配角演技亮眼

縱觀各方評論,很多看過《龍嶺迷窟》的觀衆都認爲,劇組這次選角搭配的“摸金組合”(潘粵明、姜超和佟磊)是還原度比較高的一個組合。潘粵明溫文儒雅又帶着些許帥痞的感覺,姜超膀大腰圓腦滿腸肥,是個真胖子,而佟磊尖嘴猴腮,油嘴滑舌,活脫脫當年的“馮褲子”再現,讓他演“大金牙”也是相當合適了。

事實上,相較於主角的表現,這部劇配角的演技更爲亮眼。一般來說,配角出彩的電視劇,成績都不會很差。

先說李春來(胡明飾),作爲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村人,常年累月經受着風吹日曬,卻罕見葷腥。當拿着繡花鞋隻身來到北京,被胡八一和王胖子請喫老北京涮羊肉的時候,他的眼睛離不開羊肉,想喫卻又不敢喫,唯恐對方的善意是個圈套。

好不容易夾起了一塊羊肉,胡八一又過來碰酒,李春來只好把羊肉放回鍋裏,然而在他喝酒的空當兒,王胖子把那塊羊肉夾走了。他看着王胖子大快朵頤的神情,不敢出聲,只好默默地吞嚥了一下口水。可以說,演員胡明把李春來的心理演繹得淋漓盡致。

還有王大膽(周曉鷗飾),他是一個開棺材鋪的老闆,爲人心狠手辣,混不吝。在挖墓結束後,他不顧大雨傾盆,帶着兄弟們又回到墓地,用威逼利誘的手段把李春來變成了自己的“前鋒隊員”。在雨中的這場戲,演員周曉鷗將角色與自身融爲一體,堪稱驚豔。

周曉鷗最爲人熟知的是他的歌手身份,曾擔任零點樂隊主唱,後來轉戰演藝圈,在電視劇《奮鬥》中飾演過華子的朋友豬頭。周曉鷗參演的影視劇不算少,不過給觀衆留下印象的角色並不多,《龍嶺迷窟》中馬大膽這個角色,或許能成爲他的另一枚“勳章”。順便提一句,他有一個發小很牛,名字叫吳京,在後者自導自演的電影《戰狼》中,他飾演了一位名爲昊天的反派角色。

當然,演技出色的配角不止胡明和周曉鷗兩位,還有村長、陳瞎子(王奎榮飾)、陳教授(舒耀瑄飾)、孫教授(錢波飾)等,都爲這部劇增添了質感。

驚喜3:一鏡到底的運用

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劇中“一鏡到底”拍攝手法的運用。“一鏡到底”是指鏡頭不cut,運用一定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常常用在電影拍攝中,經典作品有導演希區柯克執導的電影《奪魂索》和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執導的電影《俄羅斯方舟》。

成功的“一鏡到底”,需要導演與工作人員事先精心設計鏡頭的調度流程、演員走位等細節,既考驗導演的功力又考驗演員的演技,一個小錯誤都可能導致從頭再來。由此可以推測,費振翔導演已經在爲執導電影做準備了。

在《龍嶺迷窟》中,“一鏡到底”出現在馬大膽一夥人持械追逐“摸金三爺”的戲份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出來看看。

不過,雖然《龍嶺迷窟》奉獻了不少驚喜,但與此同時我發現了它的兩大遺憾之處。

遺憾1:摸金裝備介紹的太少,對初“入坑”的觀衆不夠友好

對於《鬼吹燈》系列讀者來說,瞭解摸金校尉的下鬥裝備是一個非常漲知識的過程,比如金剛傘、旋風鏟、紅奩妙心丸等,雖然它們是天下霸唱杜撰出來的,但畢竟屬於“摸金行業”中的重要一環,與行話、工具、規則、歷史一起構成了一種特殊文化,吸引讀者進入作者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中來。

目前在劇版《龍嶺迷窟》中,我還沒有看到對下鬥裝備的介紹。事實上,《鬼吹燈》系列改編的熱潮,吸引了許多書粉以外的路人觀衆,他們沒看過原著,只是對這種尋寶探險類的故事感興趣,而在“入坑”之前,他們需要了解劇中的一些裝備。這就是像是“註解”之於學習文言文非常重要一樣,否則再經典的詩詞歌賦,讀者也難以領略其意境之美。

遺憾2:許多前情設定沒有展現

《鬼吹燈》系列小說中所講的故事並非完全杜撰,其中一些結合民間傳說,比如《龍嶺迷窟》開篇,村民因連年乾旱故而決定打旱魃。

“旱魃”一詞現在已不常見,它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引起旱災的一種怪獸。《詩·大雅·雲漢》有云,“旱魃爲虐,如惔如焚。”清代袁枚在《續子不語》中說,“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爲犼。”在清朝時候,山東地區有每逢乾旱就燒掉“旱魃”的習俗,後來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舊俗逐漸消失。

這也是爲什麼村長明明讓大家打“旱魃”,結果卻挖了一個棺材出來的原因。如果《龍嶺迷窟》在旁白中對“旱魃”類的知識稍加普及,想必路人觀衆的追劇之路會更加暢通無阻。

不過,以上這兩處遺憾的存在也自有其原因,因爲被導演捨棄掉的這些內容往往不宜傳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