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分享了《開學頭幾周,美國老師強調一定要做好這件“小事”》一文後,很多媽媽留言問到孩子的“時間管理”問題,想看看美國老師、家長有什麼招。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表面看來,美國人是很喜歡做日程計劃的,比如很多家庭都貼着孩子的日程計劃表,用來管理孩子每天要做的作業、家務、要參加的活動等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要注意,這是“系統”工程中的最後一步,而更多的鋪墊,是需要從小做起的。

如果孩子連時間本身是什麼都沒搞清楚,這些花花綠綠的日程管理計劃,除了稍微提升家裏的顏值之外沒任何作用,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也一點都不會改觀。

以下的幾個步驟,如果你家也有一位磨蹭的“小蝸牛”,那就趕緊用起來吧!

STEP1、時間是個什麼鬼?

在孩子完全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之前,再好的時間管理方法也沒用,因爲它不是個實實在在的物品,看不見摸不着,孩子Get不到啊。

其實從孩子能聽懂話開始,我們就可以給他輸入時間的概念啦。平時和孩子溝通時,可以把時間和具體的事情放在一起說,比如,“三點了,咱們下樓玩吧”; “六點了,該喫飯啦”;“八點囉,咱們該洗漱上牀讀故事了”……

慢慢地孩子就會有這樣的印象:有個叫“時間”的傢伙,會決定我們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而不是爸爸媽媽說了算哦。

同時,我們還可以邀請小朋友來“管一管”大人的時間,比如爸爸九點要開會,媽媽和孩子可以一起來提醒他,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時間,爸爸媽媽也得聽“時間”的話。

STEP2、時間究竟長啥樣?

在孩子對時間是什麼有了大概的感覺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正式教他認識時間、認識時鐘了。當然,前提是孩子已經認識簡單的數字了。

我們可以先從認識傳統時鐘開始,告訴孩子最短最粗的指針是時針,比時針細一點長一點的是分針,跑得最快的那個是秒針,通常情況下,我們只要讀出時針和分針的數字就可以了。

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個時鐘是讓孩子儘快認識時間的好辦法。逃逃在學前班的時候,就做過一個時鐘模型,用的是最簡單的材料——一次性的紙盤子做錶盤,貼上數字,用紙剪出時針和分針並塗上不同的顏色,一個時鐘模型就完成了。

做完模型之後,爸爸媽媽和孩子還可以玩一個叫做“讓時鐘走起來”的遊戲,一個負責分針,一個負責時針,說出一個時間後,一起讓指針指向正確的位置。這個遊戲不光能加深孩子對時鐘的讀表能力,還能讓孩子知道這些指針是怎麼走的,方向是怎樣。

學習了傳統時鐘之後,再學看電子時鐘就比較簡單了。剛學會看時鐘的孩子對時間特別敏感,記得當年逃逃可是把家裏所有能顯示時間的物品都翻出來比對一輪,發現它們的顯示時間並不完全一樣,感覺很疑惑。

我就告訴他,大家手機上的時間是約好了一樣的,所以我們需要把家裏其他的時間都調成跟手機一樣,這樣假如你和小朋友約好了4點一起到小公園玩,大家纔會同時到。

STEP3、時間到底有多長?

你有沒有過催着孩子“趕緊,只有5分鐘了,快點兒!”但他依然慢悠悠地該幹嘛幹嘛的情況呢?幾乎都有過吧,那是因爲人家根本不知道5分鐘到底是多久啊~~~

孩子雖然學會了看時間,但怎麼讓他對具體的時間量有感覺呢?這就得跟他平時最常做、最熟悉的事情對應起來。

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玩一個叫做“測一測”的遊戲,比如測測孩子穿衣服需要幾分鐘、刷牙洗臉需要幾分鐘、收拾書包需要幾分鐘、穿鞋子需要幾分鐘等等。

還可以做一個漂亮的對應列表,把抽象的幾分鐘和實實在在的生活事件對應起來,讓孩子對時間量的長短有直觀的感受。漸漸地,以後再說還有幾分鐘要出門,孩子就心裏有數了。

對以分鐘爲單位的短時間有了解後,我們還可以把時間跨度拉長一點,比如看一集動畫片要多久、從家裏到幼兒園大概要多久、每天晚上睡了幾個小時,讓孩子對長時間的事情也有大體的把握。

等孩子對時間量有一定感覺之後,這時的提醒才起作用。這裏我給大家介紹老美媽媽很喜歡用的一招“梯度提醒法”,比如在朋友家做客準備要走時,提前半小時提醒孩子,然後15分鐘再提醒一次,接着是10分鐘,5分鐘,既給孩子緊迫感,也讓他心裏有數,如果遊戲沒有結束或者還有想玩的玩具,就得趕緊了,這樣到真正要走時也不至於滾地耍賴。

STEP4、我的時間我做主!

孩子在認識時間、對時間量也有感覺之後,就可以開始學習怎麼管理自己的時間啦。當然,也得從簡單的開始,第一步,記錄“我的一天”,讓孩子知道自己一天的時間都去哪了。以下這個圖大家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見到過,是一個做得特別詳盡的例子。不過一開始也不用做得那麼精美,只需要記錄清楚自己的一天都做了些什麼就好。

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記錄幾天,每天畫一張,對比一下這幾天有什麼不同,哪些事情是一樣的,哪些事情是不一樣的。

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一般都是在固定時間完成的,比如睡覺、喫飯、上學;而有些事情的時間卻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安排,比如閱讀、玩耍、看動畫片、和爸爸媽媽玩桌遊等等。

孩子畫完“我的一天”之後也可以問問孩子,今天有沒有特別想做卻沒做的事情呢?是沒有時間嗎?這樣孩子漸漸會感覺到,原來時間是可以自己來掌握的。

孩子瞭解了“我的一天”之後,就可以進行第二步——規劃“我的一天”了,也就是讓孩子自己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時間規劃。這時,前面提到的那些日程事物表什麼的才能真正起作用。

那麼,日程事務表該怎麼做?

網上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模版。不過形式一點兒都不重要,用孩子最順手、最合適的方式就好。

因爲到了這一步後,孩子對“時間管理”應該很有感覺了。

現在的難點,不是要管住時間,而是需要孩子管住自己了。

日程事務表上列出的事情,能否一項一項地嚴格執行,對孩子是有難度的。

這時家長的任務,就是花上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找出最適合他的安排。比如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哪件事情執行起來對孩子最困難,需要怎樣的調整,等等。

這裏沒有固定的方法,因爲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

比如,有些孩子放學後先運動一會兒,做作業時精力充沛,效率更高;有些孩子運動後反而比較累沒精神,或者心玩散了,久久不能集中注意力。

又比如,有些孩子的專注力很高,可以安安靜靜地學習一兩個小時;而有些孩子,專注力稍微低一點兒,那就試着用鬧鐘來設定時間,每25分鐘休息5分鐘(這是有名的“番茄鍾工作法”),也許效率更高。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時間的意義,討論時間管理的目的,思考“不同時間分配”下所能累計的效果。當然給孩子講明白這些東西是一件耗費時間精力的事情,但相信時間管理的習慣與能力一旦形成,孩子將終身受用。

時間是人類社會一個剛性稀缺資源,其他資源都可能通過知識來增長,唯獨時間,絕對不會多一分一秒。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都是24小時,有些人能充分利用這24小時,完成很多事,而有些人卻只能做一點點,這就是時間管理能力的高低所致。

這個能力,必須從小就培養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