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當中,吳三桂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就是過早的稱帝,得意忘形,歷史並不是偶然,雖然吳三桂佔據四川將康熙的佈局全盤打亂,但是得意自滿讓吳三桂變得剛愎自用,更是讓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隨着吳三桂的聲勢越來越浩大,吳三桂就越來越膨脹,給了康熙喘息部署的機會。康熙十三年的時候,吳三桂驕傲自大,放還他扣留的使者折爾肯、翰林院學士博達禮。

做這一切的目的卻只是爲了與康熙平等對話,想以此來逼迫康熙承認既成的事實,但事與願違,此時的大清朝纔剛剛建立,八旗子弟還正勇猛無匹,並沒有被提籠架鳥磨滅了鬥志。

康熙左思右想,於是選擇與吳三桂不死不休,一丁點讓步都不存在。於是便開始了三藩之亂最爲關鍵的轉折點。

轉折與契機

若說吳三桂佔領四川后,以及其他地區反叛不斷,是吳三桂的鼎盛時刻,那麼康熙與羣臣商議處死吳應熊,便是針對吳三桂的強有力的回擊,這次決定不僅又一次擾亂了胸無大志的吳三桂,而且還破滅了吳三桂想坐享其成的想法。更是雲:寒老賊之膽,絕羣奸之望,激勵三軍之心。

吳應熊的死亡,讓吳三桂大爲震動,他是怎麼也想不到,兒子是駙馬,自己又佔據了主動,吳應熊肯定不會死。

但事與願違,兒子還是死了。但是不論是吳三桂剛愎自大,還是兒子的死讓他亂了心智,失去陣腳的康熙穩住了陣腳,趁吳三桂還在躊躇當中,迅速調兵遣將,從各個地方調集軍力,與吳三桂爭奪江南、浙江、江西三地,康熙認爲這是戰勝吳三桂的關鍵,幾乎是舉全國之力,來平定吳三桂挑起的三藩之亂。

計謀:與脅從之人無涉,彼所部人員,如能悔罪投誠,概行寬免。

得到時間部署的康熙,再次使用了攻心計,採用剿撫並用的策略,儘量將其他人與吳三桂區別開來,與剛開始不同,剛開始的方法是讓其藩王,心生疑惑可謂稱緩兵之計。

利用吳三桂一衆人內部分歧與矛盾,康熙從內外入手招撫耿精忠,經過康熙各種計謀的堅持,耿精忠親自迎接康熙的軍隊進入福州,此時吳三桂已失去一大助力。

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被吳三桂策反以後,康熙利用其關係尚未穩固的特點,利用尚之信反而將了吳三桂一軍,直接促使了廣東的平定。並且除了吳三桂任命的重要官員,其他人一律釋放,這可謂是直攻人心。

隨後陝西、福建等地相繼收復,此時康熙更是鼓勵,前來投誠的人,若是可以殺伐叛軍,皆可論功行賞。

這一系列的舉措,令吳三桂的實力大大縮減,隨着招撫策反的成功,足智多謀的康熙將目光看向了湖南。

斷糧道

湖南歷來物產豐富,是有名的魚米之鄉。雖然捷報屢屢傳來,但是康熙卻謹慎萬分,他認爲與吳三桂作戰,只有攻下湖南才能定大局,爲奪回湖南,他便定下了一項全新的作戰計劃。

雖然進攻湖南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終於在康熙十八年嶽州收復後,湖南才大局已定,康熙也鬆了一口氣,預示着吳三桂命不久矣。至此,三藩之亂結局開始明朗。

吳三桂開始時,兵勢滔天,但因爲缺少戰略目光,以及狂妄自大,在形勢有利時判斷不足,後導致最終失敗。反觀康熙沉着冷靜,緊密部署。集全國之力一步步喫掉吳三桂之集團,並且把八旗入關以來的隱患都清除了一遍。

吳三桂一手好牌,被打的亂七八糟,最後失敗也在所難免,智慧謀略不如人,敗了也正常,把復明的旗號放下時,吳三桂就已經輸了一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