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类毁灭计划》一样,当我看到《地球停转之日》这个电影名字时,我是震撼的,觉得“哇,这名字好厉害”,然后两部都是烂片——浪费好名字。

《人类毁灭计划》是大学时看的,先下载了,然后故意选择空闲的周末,准备一次性看完。结果真是一次性看完,只是觉得失望而已。

《人类毁灭计划》这个名字很宏大,属于整个“人类”群体的事件,但是电影全部力量集中于一家子的死里逃生,别说“人类”就连一个小区的人怎么“毁灭”都没有。如果导演能广而化之,形成一个波及整个人类,或者计划事发地美国基层的“毁灭夜晚”,那应该是一部好电影。

毕竟“为了遏制犯罪活动,放纵全社会无罪12小时”这个话题非常有启发性和社会性,在创新一事上也很有前途,以前的社会性电影很多,但是这一假设的电影很少。空白的市场最容易占据,但是导演失败了。

听说续集也出来了,但是我已经没有兴趣去看了。

《地球停转之日》也是一个好名字,但是电影确实不好。最重要的是结尾的升华做得不好。已经确认人类的种种无可救药,然后发现“另一面”所以觉得人类还有救,就停止毁灭人类。

嗯……我只想呵呵。

这和我小时候看到的动画有什么区别。反派刷刷刷地要毁灭地球,主角团锵锵锵地要拯救地球,最后主角把反派给感动了,反派停止了攻击行为,还赞美了一番他原本所厌恶的东西。

敢情你外星人来地球前没做好功课?

或者你外星人的媒体也是戴着滤镜的,老是往你们的星球塞地球的坏事,而不把男主口中的“另一面”给播放出来?如果放了的,男主怎么会到地球后才看到“另一面?”

男主口中的“另一面”,比如小男孩对他父亲的思念,女主对小男孩的照顾等等,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地球上上演啊。

既然是无时无刻的事情,为什么一直关注地球的外星人不知道?这不是媒体滤镜是什么?

《地球停转之日》的套路平淡,剧情也平淡。大部分电影播放时间在120分钟左右,过于注重日常,表现细节就会拖慢主线节奏,让整部电影陷入一种无聊或者混乱的状态。

毕竟观众是看主线的,不是来看支线的。

《地区停转之日》里塑造了一对关系复杂的母子——女主嫁给了一个有小孩的男人,而后这个男人在战争中死去,留下儿子让她养。这一种复杂设定本身就是用来制造矛盾,讲述“故事”然后平息矛盾,手拉手唱生日歌。

并不是说这不行,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依靠矛盾来推进的。但是导演无法将这一家庭线和主线结合起来。导致两线分离,一旦剧情脱离主线,无论导演怎么努力煽情,诱动观众去体会角色的内心,都会让观众感到疲倦。

特别是现在观众看的电影太多太多了,各种煽情桥段都经历了上百次,要想靠煽情就把观众的盔甲戳破,导演功力要很深啊。

《2012》也创造了一个关系复杂的家庭——男主和妻子离婚,妻子带着儿子和女儿跟了另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对妻子非常好,对她的儿女也很好。但是妻子对男主依然抱有感情。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藕断丝连的家庭。

《2012》导演在处理这一家庭矛盾时,很完美地结合了主线——世界末日,让这一家子齐齐踏上逃亡之路。充当了观众的导游,从旧金山飞到黄石公园又到夏威夷(一片火海)最后到南海(青藏高原)。这也是观众对《2012》的家庭线不会感到厌倦的理由。

当然,在前往青藏高原的路上,《2012》的主线也为家庭线缓慢下来。给了不少时间给男主和妻子、儿女相处。但是这是在高度激烈的逃亡之后,这一缓和符合剧情和电影节奏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