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龙,重拾港片的味道

相比好莱坞,我更喜欢香港电影,当然指的是过去那个辉煌时代的电影。当前的香港电影,怎么说呢,有些别扭吧。一直在寻求进步,寻求突破,但是没有形成新的突破,反而把自己的“港味”给丢失了。

例如去年我看的《催眠·裁决》,《追龙2》。两部电影都是犯罪片,却过于注重塑造“反转”“刺激”“冒险”而变得无味,抛掉了故事应有的逻辑和韵味,有些向好莱坞大片靠拢的感觉。

九星报喜,格局不大意义不深,但是喜欢

一样是讲述催眠犯罪的电影《双雄》并没有如《催眠·裁决》里面一样有催眠情节,但是没有达到神话化,奇幻化的地步。而且,这个片中强调催眠是有弱点的——清醒和意志强大的人无法被催眠。

所以电影给出的理论:想要催眠一个人,就要获得那个人的大量信息,并进行长时间深度的剖析,从中找到这个人的创伤也就是“门”。找不到“门”就无法催眠别人。

所以,主角团里,黎明饰演的催眠师黎上正看起来要比《催眠·裁决》里的主角要平凡得多。当然,我并不清楚真的催眠是怎样的,是否能使一个人真正地失去意识,并且听从他人的话来行动。

反正吧,基于以上原则或设定。《双雄》里的反派一直都没有被催眠,直到最后才被“稍微”催眠一下。为什么要说“稍微”,因为反派被催眠的时间很短,基本上只是争取一个转眼即过的机会来让主角团完成反杀。

港片的美女质量实在太高了

而黎明饰演的催眠师也是花了一段时间的相处才捉住反派的弱点,虽然“没有朋友”这个弱点有些文青,但是没所谓啦,还有两三分钟电影就要结束了。

其实《双雄》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十分满分,最多也只能打6分。豆瓣上是6.4分……呃,好吧,差不多……

但是相比较《催眠·裁决》中,主角依靠几句话,就能催眠一些第一次见面的人,甚至乎张家辉饰演的主角连反派都没有见过就能靠一首歌将他催眠。这就有些神话化和奇幻化了。

还是那句话,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就一直在寻求突破,寻求创新,但是没有形成新的突破,反而把自己的“港味”给丢失了。

张家辉在《催眠·裁决》中引入了很多元素,我知道多元素有利于扩散电影的张力,使得导演可以从多角度去表达电影的主题。而多元素一直都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他们善于把多个元素杂糅在一部电影里炖。

但是传统的港片不是。

有人说李嘉欣比关之琳漂亮,我不服

作为一个看香港电影长大的人,一个周末两天老是霸着电影看香港的电影台的人来说。港片给我的更多是轻松和愉悦。如果你要我选十部印象深刻的港片,肯定有九部都带有喜剧元素。

当然,你会说好莱坞电影也非常注重喜剧元素。但是这是不同的。好莱坞电影的喜剧元素更多像刻意制造的“笑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就好像公式一样。

而港剧的喜剧元素更多插科打诨,贴近生活,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最典型的是成龙的电影,如《A计划》等。当然,周星驰是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但是从喜剧元素这一点来看,我还是更喜欢成龙的电影。

如果说周星驰的喜剧是“无厘头”,那么成龙的喜剧应该是“滑稽”。

而这个“滑稽”贯穿了香港的整个电影巅峰时期——个人感觉。香港电影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加上“滑稽”的生活方式来博取观众的笑声。而不是如好莱坞一样设计“笑点”。

其实“笑点”是可以被设计的,这点我认同。只是不喜欢罢了,因为一旦笑点被“设计”得多了,观众自然就会“进化”出火眼金睛看穿编剧背后的把戏,最后也就不好笑了。就好像换汤不换药的段子一样。

这一点国内的喜剧电影特别要注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