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上,我軍手中出現了一代經典武器,這就是56式槍族。這一代裝備,伴隨人民解放軍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戰鬥歷程,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但是,現在網上有一個以訛傳訛的說法,說因爲我軍裝備了56槍族,而印軍用的還是英制的恩菲爾德栓動步搶、斯登式衝鋒槍、布倫式輕機槍等二戰裝備,所以這場戰爭,我們具備輕武器的優勢,這是我軍取勝的主要原因。

這個說法,說實在的,是在用打遊戲的思維來編段子。

事實是怎樣的呢?

第一,輕武器具有優勢,只是戰爭中取得局部戰鬥勝利的因素之一,一場戰爭的結果,取決於交戰雙方軍隊,在戰略戰術、兵員素質、後勤保障等等多方面的較量,在世界屋脊上發生的這場戰爭,我軍最突出、也是明顯高出對方一籌的因素,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和出色的技戰術水平。戰勝高寒缺氧和後勤保障困難,以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堅決達成戰鬥任務,這些是印軍所不具備的,也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第二,換裝輕武器的作用在戰鬥中也不是決定性的,這一點,可以從參戰部隊在後勤保障條件極爲艱難的環境下,每戰力求將炮火前推,全力支援戰鬥上得到充分反映:如首戰克節郎,在地形條件允許的最大限度內,使用人力將兩個連的120迫擊炮抬運上山,並使用預備隊的整整一個團專門運送炮彈;在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作戰前,爲保證步兵能得到充足的炮火支援,不惜動用大量兵力,從後方劈山開路,將大口徑的122榴彈炮運上達旺,確保總攻時對印軍形成全面壓制;在11師遠離後方實施貝利小道穿插時,盡最大可能地攜行適用的隨伴火炮,如便於拆卸,可以馬馱人背的日式九二式步兵炮,以保證在遭遇和攻堅戰鬥時,步兵能得到隊屬炮兵的配合,250公里的迂迴路程必須七天五夜走完,爲此炮兵的單兵負重平均達到35公斤。這些都是印軍沒有毅力來對等做到的,即使不換裝新式輕武器,印軍也不可能頂得住在關鍵部位突然出現的致命一擊。

第三,換裝56式槍族的是部分部隊,而擔負重要任務及戰績非常好的部隊中,有相當部分沒有換裝,使用的還是53系列槍械,如55師全部沒有換裝,擔負西山口的正面突擊任務,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號的龐國興,就是這個師的班長;在整個反擊戰中,印軍的旅長有一個被扶,一個被擊斃,都是藏字419部隊154團取得的戰果,154團也沒有換裝新裝備,用的也都是老槍,而且是該團在兩個階段的作戰中取得的。這個團也成爲打的最遠的少數幾支部隊之一,創造了許多經典戰例。

除此以外,62年作戰時,還有未換裝的部隊,關於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可以去請教一下不同部隊的參戰老兵。

仔細看,哪一代槍族?

對於解放軍來說,以劣勢裝備戰勝敵人,是長期戰爭中的戰場常態,是部隊的老傳統,最有說服力的還有抗美援朝,志願軍在前四次戰役中,給以美韓軍爲主的聯合國軍以沉重打擊,將強大的對手一路打退到三八線以南,在這個取得輝煌戰果的運動戰時期,志願軍用的還是國內戰爭時期的萬國牌輕武器,蘇制裝備是第五次戰役以後,才陸續列裝使用的。

再仔細看,哪一代槍族?

從戰術運用來講,迂迴包抄穿插分割,是我軍歷經多年戰爭實踐練就的習慣打法,朝鮮戰場上的美、韓軍不適應,62年的印軍也不適應,美軍利用空中和地面的火力支援,往往能夠逃出包圍圈,但失敗是掩蓋不了的,而戰鬥意志較差的韓軍、印軍,只有潰滅一途。能打出這種水平,指揮員堅定的戰役決心,部隊超強的行軍能力和孤膽作戰的頑強作風,缺一不可,能夠不顧疲勞連續作戰,勇猛穿插按時到達指定位置,不是每一支軍隊都有底氣來實施的。牢牢把握戰役的主動權,以最靈活機動的戰術達成戰役企圖,才談的上發揮輕武器的作戰效能,這是被實戰反覆證明的戰鬥經驗,正因如此,印軍在被多路穿插、後路被斷的情況下,作戰決心全面動搖,稍遇攻擊即放棄陣地潰逃,到了這個狀態,端着什麼輕武器去搜山抓俘,結果沒有區別。

事實是,對印反擊戰相當多的戰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取勝的,我們現在回味這場戰爭,重要的是要明白,哪些勝利的經驗和優良傳統,需要我們保持下來,傳承下去,在將來的對外作戰中給予發揚光大,而不是一句我們當年用的是新槍,所以佔了上風的巨嬰囈語,就代替了那場戰爭的豐富經驗,那樣,既是可笑的,不符合事實的,也是在虛無歷史。

聲明:本百家號文章全部爲作者徐渡瀘原創,抄襲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