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拋出兩個問題。

一是爲什麼中國式選秀節目越做越差,出來的偶像實力大不如前?

二是爲什麼中國式選秀節目越做受衆越窄,從多年前的舉國狂歡,到如今的粉圈自嗨?

再看一個時間線。

2004年是中國的選秀元年,這一年,湖南衛視推出了女生選秀節目《超級女聲》。

經過幾個月的比賽,隨着節目大火的並不是冠軍安又琪,而是季軍張含韻,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傳遍大街小巷,幾乎每個理髮店都會放這首歌。

可是,如今的她早已沒有當年的人氣,轉而參加另一檔選秀節目,也是芒果舉辦的《乘風破浪的姐姐》。

如果說第一屆是雷聲小,雨點也小,第二屆則是國內選秀的天花板,超4億人同時觀看,總決賽期間大多數國人都上街拉票。

而且得益於冠軍李宇春、亞軍周筆暢和季軍張靚穎,中國終於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粉絲文化。

玉米、筆親、涼粉等具有嚴密組織制度的粉絲團誕生,定義爲垂直門戶的“粉絲網”也在這一年出現,成爲國內第一家粉絲運營與服務平臺。

她們三人至今還活躍在娛樂圈,擁有不俗的人氣,李宇春是每年跨年晚會的壓軸,張靚穎儼然已成爲內地女歌手一姐,周筆暢巡演辦了一場又一場。

也許是第二屆《超級女聲》用光了所有國人的精力,到了第三屆,風光遠不如上一屆。

前10名的熱度與第二屆天差地別,冠軍尚雯婕雖也是中性風,但她保持話題的方式卻是怪異的裝扮。

亞軍譚維維是目前爲止發展最好的一位,以《如果有來生》鞏固自己的位置,以搖滾民族風確立自己的特色。

至於其他人,除了許飛的《父親的散文詩》有點傳唱度,剩下的談資便是超女十強的爭與撕。

從2009年起,《超級女聲》更名爲《快樂女聲》,一共舉辦了兩屆。

只不過,這次的改變並未帶來多大的起色,唯一值得說道的就是備受爭議的綿羊音曾軼可和她的《獅子座》。

或許是湖南衛視看到了頹勢,也可能是準備再造輝煌,於2016年重啓了《超級女聲》,但還有人記得有這麼一檔選秀嘛。

女生選秀成功後,湖南衛視又製作出了男生選秀,即《快樂男聲》。

2007年第一屆《快樂男聲》橫空出世,雖不似2005年的《超級女聲》火爆,但也可比擬。

那一年的快男13強甦醒、王櫟鑫、郭彪、俞灝明、陸虎、張傑、姚政、阿穆隆、陳楚生、魏晨、王錚亮、張遠、吉傑等人是當年無與倫比的頂流。

他們唱的歌曲都會成爲街歌,如《有沒有人告訴你》、《最美的太陽》;他們帶的飾品更會爛大街,如耳釘、褲鏈。

只是時光荏苒,如今的他們早已散落天涯,冠軍陳楚生被合約耽誤,亞軍甦醒因打人被雪藏,從頭火到尾的只有第四名張傑,實打實的內地歌手一哥。

2010年的第二屆,能被記住的恐怕只有被甦醒打,以及李行亮曾經紅極一時的《願得一人心》。

第三屆《快樂男聲》是這檔選秀最後一次大紅,冠軍華晨宇似乎成了領軍人,亞軍歐豪搖身一變成爲演員,第八名左立彈唱《董小姐》,帶火了民謠歌手宋冬野。

2017年的第四屆,僅有的討論都都集中在導師羅志祥、李健、陳粒身上,選手一出道便消失。

同爲男生選秀的節目還有東方衛視舉辦的《我型我秀》,這也是最坑的選秀,因爲它背後的公司過於壓榨選手。

第一屆的冠軍張傑,看似集萬千榮耀,實則被合同捆綁,需要靠粉絲集資100萬才能解約,藉助《快樂男聲》翻紅。

其他能被記住的只有第一屆的趙英俊,第二屆的薛之謙,以及第一屆的袁成傑和第三屆的戚薇組成的組合男才女貌。

正是因爲出材率高,成材率低,《我型我秀》共辦了六屆,便在2009年戛然而止。

2006年的《加油!好男兒》應該是中國第一檔偶像養成系選秀節目,不單比拼唱歌,還會考量跳舞、演技、機智、人氣。

可惜的是,兩屆之後便銷聲匿跡,留下的只有第一屆的超級人氣王馬天宇和他的《該死的溫柔》。

還有第二屆的“傾城四少”李易峯、井柏然、付辛博、喬任梁,現在的他們李易峯變成了頂流,馬天宇電視演員,井柏然電影演員,付辛博不見蹤影,喬任梁離世。

湖南衛視和東方衛視都站上過選秀的巔峯,浙江衛視自然不甘落後,於2012年推出了《中國好聲音》,迄今爲止辦了六季。

回頭來看,《中國好聲音》依舊走了選秀的老路子,也讓“回鍋肉”成爲潮流,第一季神仙打架,以後都是小打小鬧,以至失去熱度。

尤其是第一季的梁博,代表作甚多,如《男孩》、《出現又離開》;第三季的張碧晨,代表作有《年輪》、《涼涼》。

其他幾季的學員,要麼在當年如流星閃耀,要麼似曇花一現,能夠走到現在的寥寥無幾。

電視選秀過後,網絡選秀登場。

只不過,可以與電視選秀的相提並論的選秀節目很少。

僅有2017年愛奇藝的《中國有嘻哈》和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2017年騰訊視頻的《明日之子》和2018年的《創造101》。

《中國有嘻哈》之所以出圈,是因爲之前看了太多眼淚,難得見一次真性情,具有創造性。

唯一遺憾的是,由於控衛一號的泰迪屬性導致整個嘻哈圈從地上又回到地下,而且隨後的兩季的《中國新說唱》疲態盡顯,難現盛況。

第一季的《明日之子》,雖然每季的討論度都不低,頻頻上熱搜,但被人記住的只有毛不易。

畢竟,他有作品《消愁》、《像我這樣的人》,這些歌曲的傳唱度在華語音樂日漸低迷的階段,可謂是一劑良藥。

然而,《明日之子》和《中國有嘻哈》後,《創造101》和《偶像練習生》都是靠楊超越和蔡徐坤維持熱度,作品厚度爲零。

他們也是僅有的可以出圈的偶像,之後的《創造營2019》、《創造營2020》、《青春有你1》、《青春有你2》,都是粉圈的狂歡。

由此可見,所有的選秀節目都不具有長久的壽命。

以前的選秀節目是低調做生意,雖然最後出道的選手是精心包裝的“商品”,但是至少質量尚可。

現在的偶像式選秀,明擺着告訴所有粉絲,他們不是爲找實力派,只是想推出可在限定時間內,將利益最大化的偶像團體。

以前的選秀,選的是歌手,專業性強,目的明確,有長久打算,現在的選秀選的是偶像,收割的是粉絲,更換的是偶像。

那些偶像看起來很全面性,唱、跳、rap都會,實則是絢麗的泡沫,一戳就破,只有精緻的面容,沒有傍身的才藝。

回到開頭,解決開篇提出的問題。

先分析一下這些節目的通病,從開始的大火,到最後的暗淡,都出現了那兩個問題,即越做越差、越做越窄。

最後結合實際做出回答,偶像式選秀節目爲什麼會有這兩個問題,一共有七個原因。

一是韓流的衝。

如superjunior、exo等韓國偶像團體在中國大火,讓背後的資本看到了練習生制度和偶像的批量化。

二是禁韓令的出臺。

讓國內的偶像出道少了最大的挑戰;三是流量文化的盛行,資本嗅到了快速變現的味道。

四是粉絲經濟的成熟。

讓偶像不必考慮其他人的看法,只需照顧好粉絲的情緒,人設應運而生,圈子也隨之變窄。

五是708090後的退場。

70後年齡41-50之間,爲孩子成家立業發愁;80後年齡31-40之間,上有老下有小,90後95前年齡25-30之間,爲未來迷茫而膽怯。

這些人沒有許多的閒工夫去爲偶像們撐腰,生活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早已讓他們苦不堪言。

所以95後和00後逐漸成爲偶像粉絲的主力,他們大多處於上學的年紀或剛畢業不久,思想觀念與前輩們不同。

他們的時間相對充裕,有精力、有功夫、有資金,去爲喜歡的偶像打call,爲他們在線上線下吶喊。

六是上一代偶像的老去。

如70後的偶像張國榮、譚詠麟;80後的偶像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90後的偶像周杰倫、林俊杰、王力宏。

他們的年華不在,讓國內的偶像市場一度出現真空,更新換代便搭乘着時代列車出現。

七是媒介的改變。

這十幾年,網絡從互聯網發展到移動互聯網,人們的觀看習慣改變,尤其是年輕人,從電視轉到手機、電腦,讓視頻平臺的影響力可以與電視臺平起平坐。

而且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娛樂方式,改變了偶像生產的速度和製造通道,只需幾個月的“演”便可擁有高人氣。

最後的結尾部分,做出總結。

其實,我們懷念以前,並不是以前的選秀節目做的有多好,也有偏離出現,如大多選秀節目注重煽情,露點,講故事,臺上臺下哭成一片,忽略選手實力。

只是因爲以前的娛樂活動相比現在太少,所以我們記憶深刻,說白了,我們懷念的只是那個回不去的年紀和那個代表青春的標籤。

也許,現在的偶像們的粉絲長大後,也會認爲他們的偶像如我們喜歡的歌手或演員一樣厲害,也是他們曾經青春過的痕跡。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即他們的偶像星途太短,兩三年就能換一批,不具沉澱性,實力確實不如初代、二代選秀偶像,功底不夠紮實。

雖然可以把現在這種偶像選秀歸結爲一種文化,但是文化的選擇有高低之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