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一句老话:刘口的坊子道口的庙,贾寨的庄子朱集的火车道。这里“坊”指的是街市或者店铺,说的是以前刘口镇做生意的多。刘口乡集镇贸易早在清朝已形成规模,商业发达,闻名于四方,号称"金道口,银马牧,不如刘口一晌午"。

老家在刘口镇上,三个村子挨着,分别叫南街、中街和北街,一直叫了很多年,后来上学时需要填户口,才知道自己的村子有正式的名字,叫南会馆村。这个会馆,就是陆陈会馆。关于陆陈会馆,有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商人修建陆陈会馆的时候,为了建造一座最好的大殿,就将方圆百里的最有名的泥瓦匠、木匠等工匠都召集了过来。

锯、刨、量、磨、凿、锉、钻、车、旋、雕、刻……木匠们各显其能,各尽其职,正忙得不亦乐乎,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站在了领头的木匠面前,极为恭敬地说:“师傅,能不能给个活干干,让俺也混口饭吃?”

“哦,不行!”领头的木匠正猫着腰眯着一只眼打量一根碗口粗的松木。

“师傅,行行好吧!俺也没有什么手艺,就是混口饭吃。”老人的口气似乎是在哀求。

“哼,没饭吃的多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活儿吗?这活儿的要求严格得很,你能干得好吗?”领头的木匠抬起头来,鄙夷地看了老人一眼。

“你看,我就会一点儿木匠活,也干不好,能给口饭吃就行!”老人回答说。

旁边的一位小木匠早就看在了眼里,他觉得老木匠虽然穿得普通,却有几分常人所没有的精神头,就对领头的木匠说:“师傅,这位老人家不就是讨口饭吃吗?给他些活干吧!”

“干什么,啊?方圆百里有名的木匠都请来了,你们认识他吗?”领工似乎有些烦,遂向大伙儿问道。

“不认识。”

“不认识。”……

有几个不说话的也跟着摇头。

“认识都不认识,让他干什么活儿?出了差错,谁来负责?”领头的木匠问。

“这个……”小木匠也不敢说话了。

“管饭就行,我可以不要工钱的!”老人家似乎很固执,他依然是想要份活干。

“去去去……快走!”领头的木匠驱赶着他。

事情正好被负责修建大殿的管事先生听个正着,既然不要工钱,也就是多双筷子的事。他就对领头的木匠说:“唉,老人家说出来了,得给他双筷子吃饭,你给他找个活吧!”

既然是管事先生发了话,领头的木匠只得应承下来。可是,事情远不是管事先生说的那么简单,常言道:一个萝卜一个坑儿,萝卜多了一个,坑往哪儿去找啊?再看看老头儿的年龄,七八十岁了,老胳膊老腿的,让他干什么好呢?领头的木匠环顾了一周,指着角落一堆废弃的大树疙瘩,对老人说:“既然是管事先生说了,你就在这里干吧。那里有一堆大树疙瘩,你就砍几个楔子吧。”

“干什么用?”

“垫砖,垫檩子,怎么都行!你看着办。”领头的木匠看了一眼大殿,又看了一眼满地的木头,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

“那行,工具呢?”

“你看看谁的工具不用,只要人家不用的,你都可以用!”领头的木匠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老人家一直默不作声地干着自己的活,谁也没有在意老人是什么时候走的,只是在老人干活的角落里,留下了一百二十四个大大小小的木楔子。

上窗户,差一点儿,用楔子;上雕刻的神兽,差一点儿,用楔子;上大梁,差一点儿,用楔子;上椽子,差一点儿,用楔子……大殿完工了,一百二十四个木楔子也正好用完,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将那些不齐整的地方都垫得舒舒服服顺顺当当的。

竣工宴上,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一向海量的领头木匠刚喝了一小碗酒,便惚惚的睡去了,遂悠悠荡荡,至一房舍所在。但见房舍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家具,亭台轩榭的模型,个个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领头的木匠正看得出神,忽听得有人说话:“你这劣行的徒孙,竟以貌取人,看看这些家什,你能会上几个?”

领头木匠循着声音望去,见对面的太师椅上坐着的竟是留下一百二十四个楔子的老人,他忙作揖问道:“您是……”

“鲁国人,公输班!”老人一捋手中的胡须说。

原来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领头木匠跪下便拜。

“师傅,醒醒,醒醒,东家敬酒呢。”睡梦中的领头木匠被坐在身边的徒弟摇醒了,他可顾不得东家敬酒了,一骨碌折起身来,双膝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念念有词:“祖师爷在上,恕徒孙不知之罪,恕徒孙狂妄之罪……”

众木匠看到领头木匠如此这般,才明白其缘由,也赶忙跟着跪了下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