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媒:對華脫鉤?不可想象

德國《世界報》6月14日文章,原題:對華脫鉤?我們真的依賴中國  美國正敦促西方盟友與北京保持距離,甚至要求他們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在遠東大國投資了鉅額資金的很多德國公司擔心,若德國政府屈服於美國人的壓力,將帶來可怕後果。

數據證明德國經理們是對的。例如,大衆汽車目前每銷售的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在華出售的。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19年雙邊貿易額超過2000億歐元。許多研究還表明,德國消費者從廉價中國進口產品中受益。

即使對於德國本土企業,中國也是重要銷售市場。德國商業銀行的數據顯示,德國30大集團18%的銷售額是在中國市場創造的。2019年德國經濟產值的4%(包括第三國轉口貿易)完全依賴於來自中國的需求。德國經濟學家約格·克拉默說:“4%聽起來並不多,但其實很多,相當於1230億歐元。”

有些人呼籲德國經濟應與中國“脫鉤”,尤其是認爲本土生產能創造就業崗位。但德國工商總會對此表示反對,因爲德國超過80萬個本土工作崗位取決於來自中國的需求。

德企在中國的“黃金時間”還沒遠去嗎?阿迪達斯等德國公司在華增長依然強勁,但現在須支付的薪水和營銷費用比以前多很多。中國政府也要求外國公司在當地加大研發,因此流回德國的資金減少了。但就在幾周前,大衆汽車宣佈將在華投資20億歐元用於電動汽車領域。根據德國工商總會的數據,中國有5200家德國公司。實際上,中國在一些技術上已取得領先優勢。中企在電動汽車電池技術、人工智能開發和5G移動通信標準等方面已成世界領軍者。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主任費爾伯邁爾說:“事實上,我們(在技術上)也依賴中國。”

德國人在中國目前就像“走鋼絲”。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肯普夫談到外國公司進入中國的高門檻。但同時,幾乎沒有其他國家像德國那樣從這種國際經濟關係中如此受益。“中國或許是競爭對手,也可能是系統性競爭對手,但它仍然是歐盟和德國的重要夥伴。”強迫(德國)與中國“脫鉤”,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肯普夫警告說,這將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沒有人真的考慮過。”(作者揚·達姆斯等,青木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