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因省境大部位于黄河以北故名河北,省境南北狭长,地跨华北、东北两大地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份之一,与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北京、天津七个省(市、区)交界。其中地处省境北部的承德,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全国唯一“一市连五省”的地级市,全市下辖3个市辖区、4个县、3个自治县、1个县级市,仅有的一个县级市为建市仅3年的平泉市。

平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临承德县,南连宽城县,东接辽宁省凌源市,全市总面积3297平方千米。

1、建置前

平泉市境,在商朝及西周时为土方、鬼方等少数民族部落活动区域,春秋时期属山戎诸部势力,是燕国的边疆大患,时常侵扰燕国边境。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发兵救援燕国讨伐山戎诸部,灭掉了好几个山戎部落,回军途中“老马识途”的故事即发生于市境内。到了战国时期,市境属实力强盛的东胡势力,当时的东胡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多次南下侵犯燕国、赵国边境。燕昭王在位期间,于公元前300年发兵大破东胡,开拓国土两千里,随后修筑长城设置郡县,市境属燕国右北平郡辖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市境仍属右北平郡辖地,西汉时延续不变,右北平郡治所位于平刚县(今宁城县境内),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曾担任右北平太守防御匈奴入侵。东汉前期,市境仍属右北平郡辖地,后来辽西的乌桓人内附汉朝后,市境逐渐成为乌桓人生活区域,东汉末年成为鲜卑人属地。

五胡十六国时期,市境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等割据政权,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先后属幽州、平州、营州辖地。南北朝时属北朝统治区域,市境分属营州冀阳郡平刚县、建德郡阳武县,还有一部分为奚族人属地。到了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市境大部分属辽西郡柳城县辖地,小部分仍为系奚族人属地。唐朝中前期国力强盛,在边疆地区设置都督府施行统治,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朝廷在奚族人活动区域设置饶乐都督府,市境属饶乐都督府辖地。唐朝后期及五代,市境为奚族人和契丹族人居住生活区。

宋辽金对峙时期,市境属先后属北方的辽国、金国统治区域。契丹立国后,改国号为辽,在地方上设置府县,市境属大定府辖区,分属神山县、归化县、和众县三个县。金灭辽后,市境仍属大定府辖区,分属神山县、和众县两个县。元朝时,市境属大宁路惠州辖区。明朝中前期,市境北属富峪卫、南属会州卫,后来变为朵颜卫游牧地,明朝末年朵颜卫改称喀喇沁,市境为喀喇沁部游牧地区。

2、八沟

清朝征服蒙古诸部后,将喀喇沁部分为左右两翼旗,市境属喀喇沁右翼旗。到了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又分喀喇沁右翼旗部分属地设置喀喇沁中旗,市境改属喀喇沁中旗。

清朝前期,热河(今承德)为清朝皇帝夏天的避暑之地,每当天热后,皇帝大多会前往热河避暑并在此处理政务,且停留时间较长,热河因此逐渐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为了加强热河与故都盛京(今沈阳)之间的联系,清朝修整了两地之间的官道。这条官道在经过热河五烈岭后前后要经过八个比较大的沟川,依次命名为头沟、二沟、三沟、四沟......到今天的平泉市区时正好是第八道沟川,即为“八沟”。

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到八沟巡猎,看见街道中心有一股泉水平地涌出,泉水甘甜爽口,清澈见底,康熙皇帝遂脱口称赞道:“圣地平泉。”

清朝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朝廷设置八沟厅,治所位于八沟即今平泉市区。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八沟厅降为州,改名平泉州,源于康熙皇帝“圣地平泉”之赞语,平泉州隶属于承德府。

3、平泉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州府,1913年平泉州改为平泉县。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热河省成立后,平泉县属热河省管辖,1937年平泉县并入宁城县,1948年解放后恢复热河省平泉县建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泉县仍属热河省,1956年热河省被撤销,平泉县划归河北省,先后隶属于河北省承德专区、承德地区,1993年改属地级承德市。201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泉县,设立县级平泉市,仍由地级承德市代管。2018年9月29日,平泉市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纵观平泉市的历史,秦朝之前为少数民族活动区域,此后虽然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但一直处于胡汉交界区,进行有效地方管理的时间非常有限。辽金元时期,地区行政建制逐渐完善,明朝时因为地处边疆沦为蒙古人游牧地,直至清朝时避暑山庄地位稳定后始有改观设立八沟厅,后来又降为平泉州,“平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200多年。2017年平泉撤县设市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及社会对于平泉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一种肯定。平泉市下辖15个镇、4个乡,全市总人口48.3万人,是中国著名的“蘑菇之乡”,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