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上有一位蜚声海外的校长,他一生多次辞职,明确记载的就有二十四次之多。1919年6月,这个个性校长再次宣布辞职,并且发布《不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毫不避讳地指责当时的北洋政府:“我绝对不会做没有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全世界大学的通例”。敢于以这样的气势质问教育部和北洋政府的不是别人,他就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字鹤卿,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蔡元培家境富裕,祖父和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商。蔡元培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6岁进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年少的他便有扎实的古文基础。15岁便考取秀才,21岁中举人,次年再中进士,顺利进入翰林院担任官职。

虽身居要职,名声海外,但蔡元培并不感到惬意。身处腐败无能的朝廷中,满腔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甲午战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蔡元培深感无奈和悲愤。百日维新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却又以失败而告终。面对色厉内荏的清政府,他毅然辞官南下回到绍兴老家,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的校长,创办新式教育。后来顽固势力外加干涉,蔡元培无法忍受愤然离职。

后来,蔡元培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几年的留学时间,让他深知传统封建教育的危害,也让他通晓西方教育的精髓。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应同盟会邀请,蔡元培回到上海,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当时雄心勃勃的蔡元培准备进行一整套的改革,实行新式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儒家教育。但遗憾的是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独揽大权,内阁中的国民党成员遭受排挤,蔡元培主动辞去教育总长职务。

1912年,蔡元培与家人再次留学德国。1916年袁世凯病死,蔡元培接受北洋政府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他已经49岁了。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随后改名为京师大学堂。民国成立后,改称为北京大学,学生数量增加到1500人。当时学校教育水平极差,老师大多都是通过关系进来的,只为那一份高薪,教书育人是非常难为他们了。学生根本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学术风气全无。老师下班后直接走入“八大胡同”,喝酒闹事实属常见。当时的妓女都称“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两院是指北洋政府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一堂便是京师大学堂。

蔡元培是“扛着炸药包的勇士”,赴任之前众多好友劝其不要前往,问题难以解决以免有碍声望。但他毅然前往,将民主思想插入北洋政府的心脏。蔡元培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摒弃读书只为求官发财的旧观念,让学生以学术为重,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此外,他积极引进人才进入北大任教,在他的号召下,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国学大师纷纷加入北大。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学短短几年成为全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获得了丰厚的学术成功,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

蔡元培纪念像

《巴黎和约》的签订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当时参与运动的大批学生被抓走,蔡元培邀13所大学的校长前往警察厅要人,在众人的努力下,被抓捕学生得到释放。1923年担任七年之久的蔡元培因抗议教育部再次提出辞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古稀之年的蔡元培移居香港。1940年3月3日,蔡元培在寓所内失足跌倒,送入香港养和医院救治,3月5日病逝医院中。蔡元培去世后,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延安也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唁电中称颂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也是历史对他公正的评价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