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曆史上有一位蜚聲海外的校長,他一生多次辭職,明確記載的就有二十四次之多。1919年6月,這個個性校長再次宣佈辭職,並且發佈《不再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毫不避諱地指責當時的北洋政府:“我絕對不會做沒有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全世界大學的通例”。敢於以這樣的氣勢質問教育部和北洋政府的不是別人,他就是近代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字鶴卿,生於浙江紹興山陰縣。蔡元培家境富裕,祖父和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富商。蔡元培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6歲進私塾,熟讀四書五經,年少的他便有紮實的古文基礎。15歲便考取秀才,21歲中舉人,次年再中進士,順利進入翰林院擔任官職。

雖身居要職,名聲海外,但蔡元培並不感到愜意。身處腐敗無能的朝廷中,滿腔愛國熱情卻報國無門。甲午戰敗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蔡元培深感無奈和悲憤。百日維新擺脫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卻又以失敗而告終。面對色厲內荏的清政府,他毅然辭官南下回到紹興老家,擔任紹興中西學堂的校長,創辦新式教育。後來頑固勢力外加干涉,蔡元培無法忍受憤然離職。

後來,蔡元培先後留學日本和德國,幾年的留學時間,讓他深知傳統封建教育的危害,也讓他通曉西方教育的精髓。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應同盟會邀請,蔡元培回到上海,擔任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當時雄心勃勃的蔡元培準備進行一整套的改革,實行新式教育改革,改變傳統的儒家教育。但遺憾的是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獨攬大權,內閣中的國民黨成員遭受排擠,蔡元培主動辭去教育總長職務。

1912年,蔡元培與家人再次留學德國。1916年袁世凱病死,蔡元培接受北洋政府的邀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他已經49歲了。北京大學的前身是北洋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隨後改名爲京師大學堂。民國成立後,改稱爲北京大學,學生數量增加到1500人。當時學校教育水平極差,老師大多都是通過關係進來的,只爲那一份高薪,教書育人是非常難爲他們了。學生根本學不到有用的知識,學術風氣全無。老師下班後直接走入“八大胡同”,喝酒鬧事實屬常見。當時的妓女都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兩院是指北洋政府的參議院和衆議院,一堂便是京師大學堂。

蔡元培是“扛着炸藥包的勇士”,赴任之前衆多好友勸其不要前往,問題難以解決以免有礙聲望。但他毅然前往,將民主思想插入北洋政府的心臟。蔡元培上任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轉變教育理念。讓學生摒棄讀書只爲求官發財的舊觀念,讓學生以學術爲重,努力提高道德修養,完善人格,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此外,他積極引進人才進入北大任教,在他的號召下,李大釗、魯迅、胡適、劉半農等國學大師紛紛加入北大。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學短短几年成爲全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獲得了豐厚的學術成功,培育出大批優秀人才。

蔡元培紀念像

《巴黎和約》的簽訂直接引發了五四運動,當時參與運動的大批學生被抓走,蔡元培邀13所大學的校長前往警察廳要人,在衆人的努力下,被抓捕學生得到釋放。1923年擔任七年之久的蔡元培因抗議教育部再次提出辭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古稀之年的蔡元培移居香港。1940年3月3日,蔡元培在寓所內失足跌倒,送入香港養和醫院救治,3月5日病逝醫院中。蔡元培去世後,蔣介石在重慶主持公祭,延安也舉行追悼會。毛澤東在唁電中稱頌蔡元培爲“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這也是歷史對他公正的評價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