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人在大導演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下面留言。

我的人生夢想就是:娶大姐爲妻,跟二姐做情人,有一個三姐那樣的朋友,再生一個四妹那樣的女兒。

想得美,但只是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

無他,實在是電影裏的四姐妹風華千秋,貢獻了一場盛大的美。

飾演者大姐綾瀨遙,二姐長澤雅美,三姐夏帆,四妹廣瀨鈴,樹木希林亮相,飾演大家的老姨媽,就連咖啡店主都由利利·弗蘭克來飾演……總之卡司陣容非常豪華。

情節設置上,電影並沒有建構太多震撼心靈的橋段和劇情。

甚至在面對強衝突的時候,導演故意選擇了弱化或是點到爲止。

但是這個發生臨海小城的故事,故事裏的四姐妹,就是那麼輕而易舉地踩到了你的心。

現在形容美女有個詞講“氛圍美女”,對標給電影,那些弱化衝突,剋制悠然不着痕跡刻畫日常生活處境的電影大概就可以叫做“氛圍電影”

而在此類自帶治癒功能的氛圍電影裏,《海街日記》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跟隨着電影中的四姐妹,心緒自然而然變得愉悅輕盈,內心得到輕輕柔柔的撫慰。

電影從一開始就不緊不慢地把鏡頭靜靜地對準四姐妹。

喜歡談戀愛跟喝酒的美麗二姐,長姐如母操碎心的大姐,看上去永遠沒有憂愁的率真三姐。

被接納而融入這個家庭,開朗懂事有少年氣的小妹妹。

四姐妹在美麗的小城上學,工作,生活。

滿眼皆是綠色環繞的生活環境,蔚藍的大海,青春洋溢的美麗女孩子,以及她們悠然自在的生活。

電影開始於父親的葬禮,獨立生活的三姐妹對這個離家多年,已經組建新家庭的父親,既沒有表現過多的憤怒,也沒有過分的憂傷,她們像談論一件平常事宜一樣說起,查看工作安排,計劃出行時間。

父親在他們心中,遙遠而陌生。

葬禮上,她們遇到了她們同父異母的妹妹。

本來因工作原因而放棄這趟奔波的大姐在最後關頭趕到,並在葬禮結束的時候提出邀請妹妹到家裏來。

促成大姐做出這一決定的動機,是因爲追悼會上的一個插曲。

儀式進行到家屬上臺致辭的部分,父親的現任妻子因爲情緒失控難以自持,看着懂事但依然年幼的女兒,很自然地提議道,要麼讓淺野鈴(四妹)代替吧。

主持葬禮的人,淺野鈴,女主人,以及恰好看到這一幕的大姐全都愣住。

隨即,大姐阻止了這件事,要麼我來吧,這是大人間的事情, 不要交給孩子。

事實上,承擔大人責任的孩子,除了面前這個十來歲的妹妹,還有曾經的自己。

非常巧合又宿命般的,大姐在這個妹妹身上找到了奇妙的牽絆,從而有了接下來四姐妹的生活。

四姐妹的日常裏,忙碌的工作和學習,休閒的生活,有一些小衝突,有很多小情趣。

一起喫飯,一起製作梅子酒,一起到大海邊散步,偶爾其中兩姐妹說點悄悄話。

明明是差不多的生活內容,她們卻過得那麼悠然而讓人嚮往。

電影從誕生那天起,似乎就承擔着講故事的功能。

要有起承轉合,要有高潮衝突,最好像是慣了白酒或喝了咖啡,總之是要賣力的挑動觀衆的神經。

《海街日記》卻不,她像一個紀錄片,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挑細選了這樣一個家庭,四姐妹的生活片段。

它不負責挑逗,挑釁,煽情,而是從從容容地出現在那裏,然後就成了特別美好的風景。

看完電影的感受就是,鎌倉真美,大海真美,夏天真美,她們比花更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