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虽聪明过人,却为自己埋下隐患,最终死于曹操刀下!

文/廊外何处不识君

这段故事,如果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曹操给杨修定的这条“扰乱军心”罪是很难成立的。因为,杨修和将士们充其量也只是收拾行李罢了,既没逃跑,更非哗变,谈不上有什么“乱”。再者,正如无肉可食的鸡肋,势必要被唾弃一样,曹操自下“鸡肋”口令之时起,就定下了退兵打算的,杨修的所作所为,正与曹操心意暗合,谈不上是什么造谣。三着,既然曹操已有退兵之意,那么,杨修和将士们提前收拾好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客观上只会对曹军有利,使将士们事先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有益于曹操下令后秩序井然地撤退。

总之,杨修在这次行动中绝没有跟曹操唱反调、对着干,恰恰倒是最先领会了曹操的退兵意图,并且一心为实现这一意图创造方便条件。既然这样,曹操为什么硬要给他加上个“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他的头呢?问题,就出在这个“最先领会”上。

曹操又怎么让杨修的才智凸显于自己之上呢?另一方面,曹操想得更加长远,如若自己西归,以杨修的能力,如果不忠于自己的后代,那将是多大的一场灾难?就自己在位之时,杨修便已数次给自己难堪。

当时,曹操路过一新造的花园,觉得花园门太阔,便书写了一“活”字,众人百思不解,杨修一见即明用意,立即请人将园门改窄,曹操心里一惊,此人才智敏捷,并非比自己差,这一下子杨修又把曹操的聪明比了下去。

曹操在酥糖的包装上写下“一合酥”三字,难倒了众人,偏又是杨修首先发现一人一口酥的意思。于是,众人分而食之。这就无疑使人们产生一种印象,曹丞相再聪明,也聪明不过杨修去,这一次次都是杨修为自己挖的坑。

小编觉得,如果这是一些小事的话,更使曹操不能容忍的是,杨修竟早就摸透了他“欲立植为世子”的意图。立太子向来是统治者的绝对机密,为了确保自己所创的基业后继有人,又不致产生家庭内乱,统治者是绝不允许他人干扰和预知自己的意图的。

曹操原先确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但当他发现这一绝密意图也被杨修察觉到了,并且还帮助曹植去对付曹丕,干涉到自己的家政,这就不能不使曹操对杨修由生气变为非死不可。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