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雖聰明過人,卻爲自己埋下隱患,最終死於曹操刀下!

文/廊外何處不識君

這段故事,如果細加推敲,就不難發現曹操給楊修定的這條“擾亂軍心”罪是很難成立的。因爲,楊修和將士們充其量也只是收拾行李罷了,既沒逃跑,更非譁變,談不上有什麼“亂”。再者,正如無肉可食的雞肋,勢必要被唾棄一樣,曹操自下“雞肋”口令之時起,就定下了退兵打算的,楊修的所作所爲,正與曹操心意暗合,談不上是什麼造謠。三着,既然曹操已有退兵之意,那麼,楊修和將士們提前收拾好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客觀上只會對曹軍有利,使將士們事先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有益於曹操下令後秩序井然地撤退。

總之,楊修在這次行動中絕沒有跟曹操唱反調、對着幹,恰恰倒是最先領會了曹操的退兵意圖,並且一心爲實現這一意圖創造方便條件。既然這樣,曹操爲什麼硬要給他加上個“擾亂軍心”的罪名、殺他的頭呢?問題,就出在這個“最先領會”上。

曹操又怎麼讓楊修的才智凸顯於自己之上呢?另一方面,曹操想得更加長遠,如若自己西歸,以楊修的能力,如果不忠於自己的後代,那將是多大的一場災難?就自己在位之時,楊修便已數次給自己難堪。

當時,曹操路過一新造的花園,覺得花園門太闊,便書寫了一“活”字,衆人百思不解,楊修一見即明用意,立即請人將園門改窄,曹操心裏一驚,此人才智敏捷,並非比自己差,這一下子楊修又把曹操的聰明比了下去。

曹操在酥糖的包裝上寫下“一合酥”三字,難倒了衆人,偏又是楊修首先發現一人一口酥的意思。於是,衆人分而食之。這就無疑使人們產生一種印象,曹丞相再聰明,也聰明不過楊修去,這一次次都是楊修爲自己挖的坑。

小編覺得,如果這是一些小事的話,更使曹操不能容忍的是,楊修竟早就摸透了他“欲立植爲世子”的意圖。立太子向來是統治者的絕對機密,爲了確保自己所創的基業後繼有人,又不致產生家庭內亂,統治者是絕不允許他人干擾和預知自己的意圖的。

曹操原先確有立曹植爲世子的打算,但當他發現這一絕密意圖也被楊修察覺到了,並且還幫助曹植去對付曹丕,干涉到自己的家政,這就不能不使曹操對楊修由生氣變爲非死不可。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