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蛋白質的電泳分析

醋酸纖維薄膜(ACM)和瓊脂糖凝膠是目前最廣泛採用的兩類介質。巴比妥緩衝液pH8.6,離子強度0.05,標本用量3-5μl,標準電泳條件爲CAM每釐米寬電流0.75mA,瓊脂糖約爲每釐米寬10mA,電泳時間40-60分鐘,電泳前沿達6cm左右。雖然目前已開展和應用不少個別蛋白質的測定方法,但血漿蛋白質電泳圖譜至今仍然是瞭解血漿蛋白質全貌的有價值的方法,可用爲初篩試驗,以提供較全面的信息。正常血清電泳後可以很好地分爲5條區帶(Alb、α1、α2、β1、β2),新鮮標本可以分出β帶(以C3成分爲主)。由於各條區帶中各個蛋白質組分的重疊、覆蓋(如CER常被α2MG及Hp所掩蓋),以及某些蛋白質染色帶很淺(如脂蛋白和α1糖蛋白),可以用其它染色方法輔助。目前除了常使用的氨基黑和麗春紅染料外,還採用靈敏度更高的考馬亮藍。

用血清蛋白質電泳測定各組分的含量,通常可採用各區帶的濃度百分比(%)或絕對濃度(g/L)表示之。

用醋酸纖維薄膜電泳測得正常小兒及成人血清蛋白質的參考值可參見表2-7。

在疾病情況下血清蛋白質可以出現多種變化。根據它們在血清蛋白質電泳圖譜上的異常特徵,不少學者曾試將其分爲以下類型

上述電泳圖譜分型有助於臨牀疾病判斷的參考。在某些蛋白質異常增多的情況下,可出現異常區帶。如高濃度的αFP可以在Alb與α1區帶間出現一條清晰的新帶(有人稱之爲肝癌型);CRP異常增高可出現特殊界限的γ區帶;單核細胞白血病可出現由於溶菌酶異常增多的γ後區帶等;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異常症(M蛋白血癥)則在α-γ區帶中出現一條很深的界限截然的M區帶。

在大劑量使用青黴素或水楊酸等藥物時,由於藥物與白蛋白的結合,可導致這部分白蛋白電泳遷移率的加快而出現區帶狀的改變。

急性時相反應型常以α1及α2區帶加深爲特徵;妊娠型以α1區帶增高爲特徵,伴有β區帶的增高;以α2區帶增高爲特徵的圖譜常見於風溼病等免疫反應性疾病。其它慢性炎症則同時有α1、α2及γ-球蛋白的增加。在肝硬化及慢性肝炎伴肝硬化及慢性肝炎伴肝硬化可以出現β、γ區帶融合彌散的寬γ帶。慢性遷延型肝炎、慢性活動型肝炎及慢性反覆感染可以出現多條γ區帶的加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