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发以来,我已经“禁足”快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里,大增的除了体重之外,还有手机的使用时长,这其中微信又占据了一半以上。

我发现,即使是在桂林这样的三线城市,微信也可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有些使用场景还蛮有意思。

故事一:沃尔玛给我送面粉

民以食为天,吃是最要紧的问题。

随着疫情的发展,周边的菜市场一个接一个关门,小区也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尽管每个家庭两天可以派一人外出购物,但这时候大家出去的意愿都不是很强。

大城市在线买菜的选择空间很大,什么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美团买菜、叮咚买菜都可以送货上门,桂林这里选择的余地则不多。

我一番测试下来,“沃尔玛到家”这个小程序靠谱可用,基本上每次下单之后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送到,不用排队不用抢,免费送货还有优惠券可用。

小区邻居们看到我的这个“高端”操作,纷纷加入,昨天沃尔玛送来的货中多了两袋面粉,而我并没有买这个,难道是免费送给我,奖励我义务帮他们推广?

故事二:儿子给了微信差评

上五年级的儿子最近的情绪起伏有点大。

先是听说开学推迟了,正在欢呼雀跃,就接到上网课的通知。不过,扫码进去的几个直播课堂都崩了,后来又不给上网课了,改为自己买书预习。

新华书店不开门,网上又不发货,课本和教辅书一时买不到,看着我们着急的样子,儿子在旁边阴笑着打开了iPad。

办法总比困难多,几经周转之下,得知本地新华书店搞了个微信群在线卖书。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眼光,在微商城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他们竟然想到了用“群接龙”这个小程序来售卖。

下单之后,本地用户当天或者次日送货上门,外地家长则发顺丰,当收到语数英教材和几本黄冈小状元之类的作业书时,儿子看我的眼神震惊且复杂,连带着也记了微信重重的一笔……

因为是刚需,所以生意火爆,目前已经开到第五个群了,我估算了一下销售额在20万左右,对于平时主要就靠卖教辅书生存的新华书店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业绩,也是疫情之下一次漂亮的自救。

故事三:家族群里的吵架声

疫情之下,街上冷清了,家族群里却异常的活跃,除了每天例行的晒餐食之外,讨论疫情动态和转发各种分析文章便是常态。

家族群里有三股势力,一股是长辈,另一股是年轻人,这两股力量经常就中西医、国(境)外势力、救治等问题展开激烈交锋,有时父女、母子都公然开怼。

每当彼此下不了台时,第三股势力就出现了,发个红包或者大呼“吃饭喝酒咯”,于是家族群里再次恢复到祥和、喜庆和其乐融融的氛围。

我深知老一辈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更喜欢分享一些资讯类的东西,比如微信“看一看”里肺炎疫情实时动态的热点话题,再比如“微信辟谣助手”发布的信息。

我还会科普“支付”菜单下的“城市服务”,里面除了有所在城市的最新疫情数据,还提供了在线问诊、生活缴费、就医查询等许多常用服务。

争论和潜移默化的科普还是有效果,截至目前,长辈们已经开始谨慎地认可西医在检查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作用,并部分认可米国、岛国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和作为。

这些都是疫情期间的小故事,但却让我对微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现在,我终于认识到了小程序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小程序,我可能需要下载二三十个甚至更多的APP去反复尝试,看看哪些好用、哪些可用,而现在我只需要在小程序里搜一搜就可以了,很多时候是真正的“用完即走”。

我还体会到微信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功能。

广西自治区就要求在公共场所、小区等统一采用“扫码抗疫情”这个小程序扫码出入,桂林市这边也统一使用“臻药网”这个公众号进行口罩预约,还使用“线上政务”进行无接触办事等等。

一场疫情,正在倒逼政务的数字化治理、商业的在线化转型以及教育办公的远程化改革,作为国民APP的微信,理应也正在做得更多、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