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历史的人,都特别侧重谋略方面,比如谈及解放战争,就特别津津乐道主席那些精妙的谋划,但是,其实最厉害的谋划却被我们都忽略了。

所有历史上那些大格局的对抗,其胜败最关键的因素却是由这个层面决定的,这是什么呢?就是组织架构。

我爷爷是国军那边的,黄埔十六期,营级军官,非常有名的部队就不说了,打完长沙抗战全场的,听父亲谈及爷爷说国民党,说那是个很松散的组织,所以抗战时被日本人渗透得筛子似的。而共产党是一个非常严密细致的组织,这个不深入,可以自行脑补,但是这个绝对是其胜利的第一个组织层面的原因。

下面看主席的组织层面谋划。

主席的大手笔在哪里?秋收起义出师不利,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搞了个党支部建立在连上,这个关键动作保证了队伍不散,保证了队伍的属性不会变成军阀,正是这个动作使得很多动摇分子诸如陈浩就没法带走队伍,也正是这个动作使得后来的长征中,红军无论在什么艰难环境下都打不散。很多红军回忆录写得很清楚,像一些留守苏区的红军部队,在被敌军追杀得整天就是东躲西藏艰难岁月里,在各种绝境中基本都是党支部开几次会问题就能找出解决的办法。信仰坚定,智慧高超的人总是少数,现在组织结构保证他们在架构下抱团,也因此生出无穷的力量,整个部队也会因此凝聚,也就有了跟随下去的信心。

而没有这个组织的国民党,不要说什么过草地,最精锐的部队走个野人山几乎全军覆没,哪个将领多带几年部队,就成了他的嫡系,什么叫嫡系,就是成了私人武装。

所以 这是主席第一个组织层面上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大手笔。

第二,建立学校,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建立了军官教导队,中央苏区时期扩大成红军大学,陕北时抗日军政大学。一个队伍里总会有几个天才,而学校就可以把这些天才智慧的九成迅速扩大到全体、大部。有多少人才、干部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一到陕北主席就提出就搞学校,就势让林彪出来搞,全面整训全军,真正是超级大手笔。

近代时,国家各种军阀混战,你看那些个什么桂系,搞学校了吗,滇军龙云搞学校了吗,冯玉祥搞学校了吗,在往上,太平天国那么大声势,他们懂得建立相关的干部培训学校了吗,仅仅是有一些人招兵买马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都失败了,为什么,干部、人才跟不上嘛,所以后面整天就是陈玉成李秀成两个人在哪里晃荡,你看共产党多少将帅,那都是教出来的。没有学校教,直接上战场,多少潜在的高才都被浪费了。战国时最大被浪费的人才可能就是赵括,没有学习实践直接让他对身经百战的白起,当然不是对手,廉颇对战时,赵括直接送军中,还会这样吗?

民国时,还有一个搞学校的,就是国民党中央军蒋系的黄埔军校,所以他们干掉了所有其他的军阀。胜者都是一样的思路。

第三个,是搞银行,这个太强大了,现在那个第一强国,其实就是靠这个玩出来的。当时毛泽民玩不上道,主席便亲自教给他整套的红军银行经济战的思路,那就是以人民必须的生活实物为锚定,让红军币流通。这个思路后来在抗战时根据地的建设,解放战争时根据地的建设和对蒋管区的经济战都是起了至关紧要的作用,都是核心经济战思想。

蒋介石那边的银行是模仿西方,货币和黄金白银挂钩,所以被西方资本玩得团团转。红军这边哪来的这么多黄金,似乎连资格都没有。但是根据地控制了最主要的生活食品花生油,然后以此锚定。日占区没有花生油,但是人民生存这个又是绝对的必需必要,那你怎么可能禁止的了各种奸商往根据地里偷运各种医药器材药物,炸药无缝钢管电子器件电池等等一类的管制东西以换取花生油,并最终获得暴利,这和贩毒一样,利润高了,连日军里自己都会有人参与。在这种大格局笼罩下下,各种交通物资渠道,交通站能畅通,就一点都不奇怪。

这一招,历代很多朝廷都不会玩,什么明,清,都是让下面的商人占了这个最大的利,特别是明朝,商人占了最高的利润还不向国家交税,还要和后金做生意买卖兵器等各种物资。搞得朝廷岁入几百万,一个海盗郑芝龙家资年贸易额千万,手下一堆家资百万,朝廷还有什么财力养兵赈灾。张居正刚搞个一条鞭法,奸商的票号收紧银根,立马让一堆农民破了产,奸商趁机便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兼并后又士绅不纳粮,国家不破产才怪。

至于民国时其他那些军阀就更加不懂玩这个了,所以都是小把戏,没钱你能搞多大。搞银行的可以印钱,上道了财源滚滚,当然队伍越搞越强。所以,红军当时的经济策略也是超级牛的。

第四,建立专门的情报组织,这个共产党比国民党都领先,军统的戴笠是吃足了苦头才想出以组织对组织的办法。之前都是老蒋要对付哪个军阀是临时给他拨款,让他去干,然后他能耐不错都办下来了而已,国民党最初就这水平。其他各系军阀更加弱,什么西北军冯玉祥,桂系李宗仁,晋系阎锡山,奉系张作霖,没有那个想到搞情报机构的,所以这些人都是浮云。有情报机构,张作霖会被那么容易炸死嘛,想暗杀主席的动作有多少,都是情报机构阻止的。

而红军这个政治局保卫处是完全学习苏联的,从理论到组织架构到各种专业技术都有人去苏联学习,等戴笠想到往德国派人学的时候,国军那里早被渗透成筛子了。

所以明代的朱元璋厉害啊,那个年代,他居然就懂得建立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情报组织,所以后面明一堆昏君,而就是没有那个奸臣干弑君造反。

从这个角度看太平天国和湘军之争也一样。太平天国没有类似的情报机构,一切军情无非是各部的探马,零零碎碎自己去打探。而曾国藩的幕府里却有专门的情报机构,而且还取了个很会混淆视听的名称:采编处。就好像共产党的叫什么社保边保,国军叫什么调查科一样,真是所见略同啊。

这个采编处对太平军的情报刺探是全方位的,从武器,训练,各官员来往等等等等,直至最后能够准确判断出天京事变。湘军焉能不胜!

第五,红军部队的三级设置,这种组织的科学远胜国民党,和当时的一切国家设置。军队以精为要,光是人多即养不起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兵。太平军后期动不动几十万又有什么用?但是,另一方面,你不把人组织起来又形不成力量等于浪费资源,而在战争中,这是不可饶恕的。国民党的预备部队是我们一般习惯的,专门的机构整训。所以他们的新部队就是没打过仗的新兵,最多是老兵带。而共产党的设置是一级赤卫队游击队,看过吕梁山英雄传的知道,这类民兵组织也是打仗的,在共产党统一组织下天天和日军周旋,实战中他们获取了无数的经验和能力,在日军看来他们是强龙难压地头蛇,这是很难缠的队伍,长期的实战锻炼了无数的人,(抗战结束时民兵两百万,一般都太轻易看过这股力量了),这些人里强悍的升级成地方部队独立团独立营进行更高一层的作战,在强则升级成主力部队。根据地里全民都在组织体系内,这样大量的实战经验磨练了无数的人才,又不耽误生产。打起仗来,就是主力撤走,你都拿不下根据地。

很明显,太平军是一个极端,盲目扩军,一堆滥竽充数,国军是另一个极端,是只知道专业精悍导致统治区内大量力量被闲置,这在抗战时时不能原谅的,什么叫全民抗战?在国民党那里只是说说而已,共产党这里,一个牧童放牛都会被组织成情报网的第一线人员。

所以,组织机构的设置高明,才是主席最强的谋略,胜利的确是大家努力来的,但是这个能把大众力量全面整合的架构,确是统帅的大手笔,这个手笔一直被忽略。

从上,所以红军无论怎么战损,总是可以得到老兵的补充,所以各战下来经常无需修整就可以继续打下去,如辽沈接平津。所以国军占领了一个个城市后,解放军的最主要活动地区农村、资源却始终在手上。因为他有地方部队永远在那里和你周旋。长征后,留守部队在绝对劣势下可以和你打三年,然后最后可以有一万人的实力整编成新四军,这就是这种架构的实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