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记载:“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历史资料记述的政权,松赞干布是立国者。青藏高原各处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汇集成强劲势力,慢慢摆脱封闭式的原地区,促使古时候藏族社会发展第一次出現蓬勃生机。

原本互相分散,孤立无援的局势被改变,因为內部人口流动,人际交往面扩张,促进了藏地語言及文化互相沟通交流,促进了青藏高原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吐蕃王朝崩溃后,宋代、元朝和明代的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为“吐蕃”或“西蕃”。西藏旧称吐蕃,以前十分富强。那麼,吐蕃为什么要更名西藏呢?

”吐蕃“名字的由来

“蕃”的实际含义有下列二种:

一是,在远古时华夏民族还不了解农牧业,而以捕猎谋生。因为定居分散,先民们遇到野兽或自然灾害时,为寻求帮助,经常在山顶发出“噶耶”或“瓦耶”的求救信号,这种呼叫被称为“蕃巴”,久而久之,呼叫的“蕃”声,即成为其地名。

二是,根据山川地形的不同,先民经常把高原“牧区”,把低地叫做“农区”,把介于二者之间、可以从事农业的区域叫做“蕃”。历史上的吐蕃王朝当时为高原农业的中心,故称为“蕃域”。

那么“吐”实际上在藏语中是“大”的含义。由于吐蕃王朝想和大唐帝国比肩,因此自称“吐蕃”。

“吐蕃”为何更名“西藏”

吐蕃王朝创立于公年618年,八十世纪中叶之后,吐蕃阶级内部矛盾逐步恶化。皇室內部相互之间角逐,使吐蕃土崩瓦解。842年,吐蕃王朝宣布灭亡,瓦解成很多蕃族。伴随着吐蕃王朝的亡国,子孙后代对吐蕃的叫法也在改变。

唐朝亡国后,宋代没能力管辖西藏。元朝建立后,对藏族地区的称呼依然沿用唐代的叫法,叫“吐蕃”。之后,元朝又将吐蕃列入塞北,称塞北中的吐蕃为西蕃,它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加上表达方向的“西”字。

自此之后,明代对藏族地区大部分沿袭元朝旧制,但是因吐蕃一带藏、蒙、汉、回等族杂处,明代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卫管辖,又因这一地区临接西宁青海湖,因此又称之为“西海”。这就是“西藏”一词中“西”的来历。

明朝对全部藏族地区已不称之为“吐蕃”,只是将青海省和西康地区统称“朵甘”,将西藏地区变成“乌斯藏”。之后,由于汉译的转变,将这儿简单化成“藏”。

经过历史演变,清代就把这儿称为了西藏。“西藏”一词最开始出現于《清实录》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条中:“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遣官致祭“

1721年,清军驱赶侵犯西藏的准噶尔军后,康熙皇帝撰《制平定西藏碑文》,在其中有“爰记儒雅,立石西藏”一语,这就宣布把此地区取名为“西藏”。

参考文献:《吐蕃的起源及建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