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創(原創)競爭者的壟斷夢

————

2020年3月10日,歐盟普通法院(General Court)開始就英特爾在電腦芯片市場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對電腦品牌機制造商(OEM)實行排他性返利(rebate)、排除競爭對手AMD的反壟斷案進行重新聽證。

Long long ago,there was an Intel…

那還是2000年,當大家都沉浸在世紀之交的興奮和不安中的時候,AMD向歐盟委員會起訴英特爾的壟斷行爲,距今已有20個年頭。

2004,歐盟委員會開始着手調查,可英特爾極不配合。當歐盟委員會要求英特爾提供相關資料的時候,英特爾卻提出AMD必須向他提供同樣的資料作爲交換條件。

到底是二氧化硅材質,夠硬核。

2009年,歐盟委員會裁定英特爾違法,罰款10.6億歐元。這筆錢導致了英特爾2009年第二季度財報虧損,22年以來的第一次。

好氣好沒面子啊,英特爾堅決不服,上訴。

上訴的過程十分漫長,想贏首先得活得足夠長。

2014年,歐洲普通法院裁定歐盟委員會贏,維持原判。

英特爾繼續上訴,反正程序得走完。10億歐元啊,巨頭的錢也不是海里漂上來的。

繼續漫長地等待。

2017年,歐洲法院(EU Court of Justice)推翻了普通法院的判決,發回重審。

要不說,人生需要持之以恆呢。

然後,就到了現在。

英特爾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這一戰如果打贏了,以後就可以在江湖橫着走了,沒人管!

順便還能掙它10億歐元,完成一個小目標。

想想就怪美。

毫無愛意的二人世界

電腦芯片江湖挺無聊的,一共就倆人:

英特爾:成立於1968年,當時(2008年)營收383億美元,淨收入70億美元。

AMD:比他小一歲,成立於1969年,當時營收爲60億美元,淨收入嘛,負的33億美元,在虧損。

那個時候的AMD市場份額只有20%多一點,不僅體量上不是英特爾的對手,技術上也不行。

他家的CPU性能一般,發熱量大,兼容性更是不如英特爾,讓電腦製造商們很頭痛,用起來麻煩。

但是AMD有一個別人無法忽視的優點:便宜。

便宜是當年AMD能和英特爾打上幾下的唯一優勢,正是AMD的存在,才使得英特爾的CPU價格不至於漲到天上去。

哪怕是隻有20%的市場份額,對於壓制競爭對手的價格也足夠了。

我們都得感謝競爭對手,特別是那些弱小的競爭對手。

有沒有競爭,直接關係到你我這些消費者的錢包。

既然AMD唯一的優勢是低價,那英特爾和他打價格戰不就完了麼?

此時此刻AMD正處於虧損,身子板弱得很,撐不了多少時候吧?

多好的機會!

可是拼價格是比較low的競爭方式,自己的代價也不低。

作爲老大,打法必須得與衆不同,將來能夠作爲案例被寫進教材和公衆號裏的那種。

花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把錢花在哪裏效果最好。

英特爾選擇了電腦品牌機制造商,而不是消費者。

贈你玫瑰,惦念的卻是別人

當年的前10大電腦品牌機制造商爲Dell、HP、IBM、Lenovo、Acer、Fujitsu-Siemens、Toshiba、NEC、Gateway、Sony。

現在看這個名單,後面幾個已經不在,或是相當於不在了,前面的老大依然是老大。

品牌機廠商買來主板、CPU、內存、硬盤、顯卡這些東西,然後組裝成一臺電腦賣給消費者,他們是CPU的直接購買者。那些自己買配件組裝電腦的IT高手我們就不考慮了,他們的數量和品牌機的出貨量相比是滄海一粟。

英特爾把大把的錢砸向電腦品牌機廠商,具體有兩種姿勢:

1. 市場推廣費用(market program discounts)

每一臺用了英特爾芯片的電腦都會在電腦外表、顯示器、包裝箱上貼個“Intel”的標籤:

這些英特爾都會給錢。

當品牌機廠商們推出新款電腦,做廣告時,平面廣告上也少不了放上“Intel”的標誌。視頻廣告的結尾通常還會出現那幾聲已經鑽入我們腦海,揮之不去,趕之不走的 “燈!等燈等燈!”

這些廣告英特爾也都會給錢。

當英特爾推出一款含有新技術的芯片時,品牌機廠商們在廣告宣傳中也會隨之突出這一新技術的特點,和英特爾十分合拍。

當然,英特爾還會額外再給錢。

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上只會掉陷阱。

品牌機廠商們先行支出的這些廣告費用英特爾給報多少呢?

這還不簡單,貼好發票簽好字蓋好章找英特爾的財務報就完了,發票抬頭別忘了開“英特爾”啊……

No,英特爾說,我們不需要發票。

各位能拿回多少廣告補助,取決於從我這裏採購的芯片數量。

明明是廣告費用的補貼,具體數額卻取決於芯片的採購數量。

英特爾的“戲”就在這裏。

誰都知道英特爾的芯片性能好、知名度高,可是AMD便宜。

從戴爾、惠普、聯想他們的角度想想,他們乾的活兒有什麼技術含量嗎?

CPU、主板、硬盤、內存、顯卡、顯示器都不是自己的,他們的工作只是“組裝”而已。大家本質上都是從別人手裏買來配件,裝成整機賣給消費者,毫無技術含量。

沒有技術含量的競爭,只能打價格戰。

電腦品牌機市場的價格競爭很激烈,廠商們對於零配件的成本十分敏感,這個時候,AMD的芯片就顯得有那麼幾分可愛了。

便宜啊!

電腦性能的差異不直觀,如果你買回電腦來只是打個字、翻個牌、挖個雷、上個網,硬件性能是嚴重過剩的,這個時候英特爾和AMD的性能差別就無所謂了,反正都用不完。

可是價格的差別卻是一目瞭然,就少那麼幾塊錢,對消費者的衝擊力卻很大。

道理都懂,尤其是英特爾。

一方面讓廠商在廣告中突出“Intel”,突出和AMD的性能差異。

別人說自己好,比自己說自己好,更好。

發動衆品牌機廠商給自己打廣告,結果就是不管你看見的是什麼品牌的電腦廣告,最後總能看見英特爾的廣告。

洗腦效果一流,比英特爾自己花錢做廣告的效果好多了。

另一方面,品牌機廠商要想從英特爾手裏拿到錢,芯片的採購數量必須得達到一定要求。

一年的電腦出貨量是個定數,從英特爾那裏買的多了,從AMD那裏買的自然就少了。

英特爾用錢,打消了品牌機廠商們用AMD芯片來省錢的念頭。

依照芯片採購數量來給品牌機廠商廣告補貼,更是從行動上斷了他們用AMD芯片的可能。

看幾個例子。

(惠普這是瘦成了一道閃電)

英特爾要求惠普使用的自家芯片至少要佔到出貨量的95%才能拿到廣告補貼。

爲啥對惠普這麼苛刻?

惠普在2002年8月發佈了使用AMD芯片的Compaq D315,惠普是第一個在商務臺式機這一產品線上採用AMD芯片的品牌機廠商。商務機的數量巨大,而且對電腦性能要求不高,所以是AMD的優勢地帶。

英特爾在和惠普進行廣告補貼談判的同時,要求惠普不採用,或者延緩AMD芯片機型的發佈。

當英特爾得知AMD芯片的機型已經發布後,立馬終止了和惠普的廣告補貼談判。

因爲惠普有前科,所以必須得搞個“95%”這一足夠有安全感的數字。

戴爾是電腦品牌機的老大,也是英特爾和AMD眼裏的“西施”。

2002年,AMD希望戴爾使用他的新款芯片,戴爾用了3年多的時間進行了詳盡的可行性評估,結論是基於AMD新芯片的性能和低價格,應該採用,否則將使戴爾電腦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在戴爾忙着調研評估AMD芯片的這三年期間,英特爾在一旁默默地給Dell不斷增加廣告補貼。

給錢,給很多錢。

然而,2006年當戴爾開始在部分產品中採用AMD的芯片時,這些補貼又突然都不見了.....

用了AMD的芯片省了一筆錢,英特爾的補貼沒了又損失了一筆錢。

英特爾要的就是這種左右爲難的尷尬。

2. 明盤吧:不用AMD的芯片,你就可以拿到錢!

“市場推廣費用”還只是半遮半掩的手法,英特爾堅決貫徹“軟硬兼施,兩手都要硬”的方針。

2003年,Acer計劃發佈採用AMD新款Athlon 64芯片的電腦。然後英特爾立馬找Acer重新談判市場推廣返利:

“我可以加錢。”

“哦?”

“你得延遲發佈裝了Athlon 64芯片的新款電腦。”

“……”

“你還得逐漸減少後面的產品中使用AMD芯片的比例。”

“……”

“最重要的是,那個K8芯片有點強。你要是承諾不使用K8,我可以額外再給你1500萬美元!”

“哦……”

被活活拆散的一對

品牌機江湖中,戴爾第一,聯想第二,第三是誰?

誰曾想,聯想對英特爾也很煩。

聯想的出貨量很大,可是英特爾的產能一直跟不上,缺貨嚴重。

英特爾的產能成了整個電腦品牌機行業的瓶頸。

他的新款芯片發佈了,你的廣告打出去了,配套的機型也設計好了,其他配件都採購到貨了。

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等着英特爾的芯片……

然後,他告訴你:工廠出了幺蛾子,無法按期交貨。

前期投入的市場營銷效果在快速消逝,品牌機廠商們欲哭無淚……

2005年聯想因爲英特爾的缺貨造成了巨大損失,不想再這麼賠下去了。

聯想開始和AMD商談,雙方很快商定推出使用AMD芯片的電腦,並對外宣佈新機型將於2006年6月份發佈。

聯想和AMD的關係快速升溫,進入蜜月期。

2006年3月,英特爾找到聯想,要再續前緣。

路數老套,只是這次英特爾的開價大到聯想無法拒絕。

2006年4月,在離新品發佈會還有兩個月的時候,AMD收到了聯想的信:

“Dear D,我們很遺憾地告訴你,發佈會得延期了,12月再辦吧。請相信我,這是一個被迫無奈的選擇,我們也不想這樣……

—愛你的想 ”

請自行腦補AMD的感受。

到了12月,AMD又收到了聯想的信:

“Dear D,還是很遺憾地告訴你,我們的發佈會這個月還是開不成,再拖到明年1月份吧。

—愛你的想 泣書”

然後,大家都猜到了,就沒有然後了。

聯想雖然很牛,可依然惹不起英特爾,人家有80%的份額啊。

聯想可以咬咬牙不用AMD的芯片,可是不敢說不用英特爾的芯片。

少了英特爾的芯片裝不成電腦,就是這麼拽。

被逼上絕路的AMD

又輪到惠普了,他沒戴爾和聯想那麼強悍,待遇也就差一些。

上面說了英特爾要求惠普採用自己家芯片的比例必須超過95%才能拿到廣告返利。

除此之外英特爾還提了一堆附加條件:

“採用AMD芯片的惠普電腦只能賣給政府部門、教育和醫療機構,不能賣給佔市場主流的商務客戶。”

大頭市場先給排除掉。

“採用AMD芯片的惠普電腦只能在接到客戶訂單後再生產,不得在銷售渠道中保留庫存。”

也就是說,當客戶要買AMD芯片的電腦時,惠普只能這麼答覆:

“親,這個款沒有現貨呢!您現在下單我們馬上安排生產,亞非拉包郵哦~”

誰有那個耐性等你現生產啊?哪個有現貨?

使用英特爾芯片的那些都有現貨。

夠威夠力,英特爾從來沒說不讓惠普生產銷售AMD芯片的電腦,可是效果就是這個樣子。

AMD看着自己一倉庫的芯片心生悲涼,紅着眼對惠普說:

“這些你都拿走,我不要錢,一分錢也不要!只求你裝在電腦上賣出去,讓大家體驗一下我的芯片已經不是以前那麼差了。總可以了吧?”

看看AMD被逼到什麼份兒上了,免費大贈送。

(哎,對了,英特爾爲什麼不告AMD掠奪性定價呢?)

很悲壯,惠普也很同情,畢竟同是被英特爾欺負的淪落人。

可是惠普掏出算盤噼裏啪啦了一通之後,拉着AMD的手哭着說:

“兄弟對不住了,不要錢我也不敢多要,否則那個誰要扣我一大筆返利,損失慘重啊……”

惠普只敢按照5%的上限,拿了AMD16萬個免費芯片。

把對手搞到白送都沒人敢要的地步,這比價格戰高明得多,也狠毒得多。

夠了,英特爾成功地把AMD排除在了市場競爭之外,但靠得不是低價格或者高質量,而是和電腦品牌機廠商之間的排他性行爲。

妨礙了電腦芯片市場的競爭,違法。

英特爾不會輕易認罪,他梗着頭說:

“AMD混到現在這個樣子完全是因爲他自己不爭氣,和我沒關係啊!就算我沒幹這些事,他也還是這個樣子!”

雖然我們都知道英特爾不講理,可你要反駁他還真不容易。

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更改。

如何證明本來會發生可實際沒發生的事,在“如果”下就一定會發生呢?

又如何證明英特爾的違法行爲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呢?

這個時候,需要經濟學出場了。

(未完待續)

————

曲創(原創)競爭者的壟斷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