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点,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族谱,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传统。

谱,是按照一类事物特点或者系统所编写的图文表册。族谱,又称家谱,宗谱,是同一个血脉的群体用特殊的符号标记来记录他们的祖先到后代发展繁衍的册子,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荣辱,是一个家族存在的证明。

三世不修谱就是不孝吗?

古人自小便崇尚孝道,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认为族谱应该三年一修,不然就是不孝,然而在科学文化迅速传播的今天,人们不是特别的看重修谱了,那是为什么那?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地区省份的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人们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小村庄,小城市,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学,毕业后或者是在那个地方站稳脚跟之后就在那里成家立业了。

也就过年或者重大节日回家一次,各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潜移默化之中,大家都没有很看重族谱。当然一个家族的族谱是很重要的,他记载了人从哪里来,能够辨别两个陌生人是否是近亲等。

在当代文化中,我们认为三世不修族谱并非不孝的行为,只能说修家谱很重要,但是修不修看个人,是具体情况而定。

族谱存在的意义

古代社会,崇尚一夫多妻制,所以一个男人可能会很多妻子,他的妻子又会生很多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在出生之后怎么分大小分嫡庶?

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的孩子怎么划分怎么传承,怎么区分远近亲戚?人口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族谱,就会很麻烦,在没有文字出现的时代,这种血缘关系依靠一代一代人的口耳传授,是人们铭记于心。

一代代传承,难免会有记忆不清楚,关系混乱找不到人,所幸文字的出现挽救了他们,人们用文字记录这种血缘关系,一个家族只要有小孩子出生,取了名字之后就纳入族谱。

在现代,就相当于一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的合法公民了。凡是有人,有家的存在,就少不了族谱,族谱是维系一个家族和谐稳定发展延续关系的纽带,也反映一个家族的历史兴衰。

根据专家考古研究发现,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曾出现关于家族谱系的记载,随着饰演的推移,到了北宋时期欧阳修撰写了《欧阳修族谱》,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播,也为后世修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小结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对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世不修家谱在古代肯定会认为是不孝顺,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触了创新的文化知识,也知道对古代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修家谱不能上升为道德层面上被认为不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人们的思想和心态也更开放和包容了,全凭自愿。至今为止,还有不少家族延续着族谱起名字的传统,不知道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按照家谱起的名字呢?

参考资料:《百家姓》

更多精彩内容:

饭局说话禁忌:说什么?如何说?把酒言欢也要懂得禁忌

无酒不成席,饭局上如何敬酒才不被拒?知套路懂规矩才能稳操胜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