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太監,那是肉體上的閹割,這大家都知道。但中國歷史上更有精神上的太監,就是精神上的被閹割。自秦漢中國大一統王朝出現以來,太監就出現了,而且精神太監與肉體上的太監幾乎同時出現。秦漢之前,中國民風開化,精神活躍,最一本正經的孔子親自編訂的《詩經》開篇竟然是《關雎》?從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一開始就注入文人士大夫的血液,要不多無趣啊!我有個觀點,普通人的無趣也就是無聊,頂多發發悶騷,文人士大夫甚至文官集團的無趣不是好兆頭,往往表現爲殘暴和各種破壞性。所以,沒有任何愛好的人大家要小心他,危險。

觀中國歷史,除了秦漢之前有百家爭鳴,一直到五四運動之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就是漫漫長夜,中國五四運動前 的幾千年的思想文化發展抵不上春秋百家爭鳴時期一百年的成就。中國這幾千年在繪畫、詩歌、美食、田園上的精細世所僅有,其它思想科技上的發展被硬生生打斷了。爲什麼?一個孔子、一部論語治天下,中國的思維、哲科體系、經濟架構被框上了簡單、粗暴模式。有一個成語叫唯唯諾諾,很能形容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及社會生態。唯,唯馬首是瞻,諾,和嗻一樣是臣民回答皇帝問話的。萬馬齊喑究可哀,即如此。

首先,任何思想的發展都不是無源之水,爲什麼春秋戰國成了中國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高峯,而且幾千年都沒有超越,一直到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一下子孔子成爲中國幾千年來落後貧窮的替罪羊。那是對孔子要求太高了,一切思想都不能脫離它所處的時代。在那個春秋戰國羣雄並起、諸侯割據、戰爭頻繁、人民離亂的年代,孔子一切的禮、誠、孝、信、仁、義、尊卑等等其實強調的無非“秩序”倆字。包括老子的小國寡民,無爲,從最原本的意義上來講,也是對各諸侯國都好好過日子,大家和諧相處,別有擴張啊、吞併啦那麼多想法。

孔子、老子包括墨子要各諸侯國老實點的這些想法,在當時並不受待見。名聲比較大,但沒人聽。道理俺們都明白,但朕真的做不到啊!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拿屠刀,別人就會砍你。但秦漢以後就不一樣了。特別是秦二世而亡之後,秦的暴政及其兵家、法家、縱橫家已經只能打天下,不適合坐天下。中國一統之後就要求秩序了,有沒有一種方法既相對柔和又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漢前期休養生息,主要醫治戰爭創傷,蕭規曹隨,黃老之學正合適。隨之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

隨着經濟的發展,物質等溫飽問題的解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溫飽之後人的思想、人的其他方面的需求活泛起來。古語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孔子的解釋是人多了,富之,人富了,教化之?教什麼?禮節。禮節是幹什麼的?維護秩序的。武帝時,尋求治國方略,正是文景之治後,國富民足,武帝雄心勃勃,外對匈奴、內尋發展的治理模式。黃老之學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需要新的更適合的學說來更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

武帝時除了匈奴,內部的治理面臨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和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包括人民本身的需求,還有劉邦打天下時對六國後代復國的承諾,對異姓王的剷除,還有同姓王的問題,秦漢前的各種思潮的泛起等等。可以肯定的說,大部分需求滿足不了,物質上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滿足,對匈奴用兵耗費國力、民力也是巨大,六國後代復國更是不可能。同姓王的問題還得防止他們做大。

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沒有戰爭,物質的增長就會帶來人口的膨脹,而中國的地理結構特點和農業文明的內生性決定了疆域不會無限制擴大。地少人多,又不能通過擴張或交換的辦法解決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到現在爲止,咱們國家的口糧依然不能依靠國外,必須自給自足。但我們依靠科技增加了單產),所以只有通過秩序,通過要大家交出大部分自我才能維護整體的平穩有序。這就是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社會基礎。

其實孔子從來沒有讓人民忍辱負重,讓人民失去天性,而是要求秩序,也不是要求人民遵守秩序,更多是對統治階級、諸侯王的,對人民也僅僅是要受教化,要知禮。這就牽涉統治階級話語權、解釋權的問題。所以,孔子的秩序禮儀漸漸變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級壓迫一級的工具。這是由中國相對封閉的地理和大一統的社會基礎決定的,也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真實寫照。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人民天天辛勤勞作,精耕細作,才能勉強維持溫飽,這還是在和平時期,哪能再想別的。文臣武將也只有不講價錢,沒有二心,才能維持封建王朝的穩定運轉。

總結一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統治基礎和統治方式就是儒家爲體,法家爲用,這是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的國民性整體奴性的根本原因。孔子的富之教之,再加上法家就是刑之。看得見的是儒家,瞧不見的是法家,沒有法家的強力推進,儒家是沒法徹底推行的。封建階級的統治思路是先教育你,再不聽就收拾你,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告訴你了,已經很文明瞭。比太監肉體上的閹割更不堪的是精神上的閹割,幾千年封建社會精神上的缺失和國民性的被閹割,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是由當時政治經濟情況所決定的。對儒家文化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更歡迎點贊關注,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