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3年,日本大海人皇子于飛鳥淨御原宮即位,是爲天武天皇。天武天皇繼位後認爲國內口傳的歷史不夠真實,於是命大臣根據現有的漢字史料編寫一部正史,名爲《古事記》。又命人模仿中國的《史記》、《漢書》,寫了一部史書《日本書紀》,這兩本書中均有對日本起源神話的描述,可惜無論是神話還是傳記,均被認爲可信度極低。

《古事記》記載,天神活動在高天原,此處誕生了三位天神,後來又產生了陰陽兄妹二神,兩人交合產生天地萬物。可惜妹妹伊邪那美生產火神時產道起火灼燒而死,哥哥伊邪那岐追至黃泉沾染了晦氣,上岸洗左眼時誕生了天照大神(太陽),洗右眼時誕生了月讀命(月亮)。後來天照大神掌管了高天原,成爲衆神之首,也就是日本的太陽神。

其實不用細想也知道,日本的神話傳說借鑑了中國的盤古開天地以及伏羲女媧的故事,天武天皇編寫史書的時候,正值唐朝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按照日本的說法,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即位,爲什麼要等到第四十代天武天皇纔開始編寫史書呢,這是一個問題。要知道同時期中國是周惠王十七年,齊桓公與楚成王並存,春秋時期的歷史已經記錄得比較清楚。

這恐怕要從天武天皇說起了,即位前叫做大海人皇子,他同母異父的哥哥天智天皇臨死前曾經試探,要把皇位傳給大海人皇子,大海人皇子當即拒絕,並推薦立大友皇子爲皇太子,自己申請出家,天智天皇立即把袈裟賜給他。沒想到天智天皇去世不到一年,大海人皇子就起兵,除掉了天智天皇的兒子大友皇子,這在各國權力鬥爭中是很正常的。

可不正常的是天智天皇十分防範大海人皇子,還把自己的四個女兒全部嫁給了弟弟大海人皇子,這就很奇怪。爲了保持皇族血液的純潔,日本確實有近親結婚的傳統,可是四個女兒全部打包的,是十分不常見的,大概說明了兩人沒有血緣關係。根據《日本書紀》記載,天武天皇與天智天皇的母親齊明天皇,曾經與一個漢人有過婚史,大海人皇子早期也不叫大海人皇子,而是叫做漢皇子。

這就說得通了,大海人皇子的生父大概率是個漢人。隋唐以前,中國經歷了五胡十六國與東晉南北朝,大量的漢人被迫流亡四方,東晉與前涼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也有些人到了朝鮮,或者東渡日本。日本對這些人的待遇是不錯的,畢竟中國文明的發展高於日本,從他們身上獲取的文化、技術、工藝等是很實用的。齊明天皇早期與漢人婚配,是很有可能的。

除了編寫日本史書,天武天皇還是第一個稱天皇的日本天皇,在此之前日本君主的稱號是大王。而天皇的稱謂也是來自中國,唐高宗取道教天皇、地皇、人皇的說法,與武則天並稱天皇、天后二聖,其實早在隋朝,隋文帝與獨孤皇后就已經稱二聖了,當然後來天皇的稱謂並沒有沿襲下來,歷代還是稱皇帝,但是日本卻一直沿用至今,並把前三十九代大王改稱天皇。

此外天武天皇十分喜歡中國的典籍,以中國的文化來建設日本,模仿唐朝首都長安建造日本的都城,制訂法律、鑄造錢幣等,廢除部曲制,將山澤、林野收歸公有,打擊貴族階級,建造天皇中央集權的國家。而中國的皇帝多數都是中央集權的,天武天皇的很多做法與多數天皇大相徑庭,當然天武天皇即便真是漢人的後裔,日本也不會承認。

天武天皇模仿中國編寫史書神話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白江口海戰。大化改革以後,日本設立了兵部省,由國家統一指揮軍隊。百濟欺負新羅,結果被唐、新羅聯軍打得滅國,就去日本搬救兵。日本主政的中大兄皇子信心十足,打算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順便向海外開疆拓土。可惜唐朝大將劉仁軌在白江口指揮戰艦170艘,挫敗日本戰艦1000多艘,擊沉400多艘,而唐軍戰艦無一被擊沉。

這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大書特書,在唐朝看來根本就是一場屠殺,日本戰艦都是小艇,而唐朝則是鉅艦。《舊唐書》以“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寥寥數語,記錄了歷史上第一次中日大海戰。以“舟”來形容日本戰艦,看來確實不算大。劉仁軌派出使者去日本送還了俘虜,還讓日本不要插手唐朝進攻高句麗的戰事。

其實經過白江口海戰,日本哪裏還有心力與大唐爲敵,反而派使者去長安慶賀勝利,隨後向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而天武天皇繼位後,正是日本虛心向唐朝學習的開始,後來還派出了很多批次的遣唐使。日本國家的性格就是這樣,你把他打得服服帖帖,他就會變成你的小弟向你恭敬地學習,白江口海戰如此,二戰以後也是如此。而元朝兩次進攻日本失敗,導致日本開始盲目尊大,後來跟明朝在朝鮮掰了掰手腕那是後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