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位叫做吉塔的女孩出生在印度。誰都不會想到,這個女孩會成爲印度運動史上第一位獲得摔跤冠軍的女運動員,同時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資格的女摔跤手。

她橫掃了印度所有有關摔跤的獎盃,也是印度女子摔跤第一枚金牌的獲得者。

在重男輕女的印度國家,這簡直讓人難以想象。

而在冠軍的背後,有一個人是不可忽視的,她就是吉塔的父親——馬哈維亞。

原本是專業摔跤手的馬哈維亞因爲現實問題放棄了摔跤,於是他開始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女兒身上,這纔有了後來的吉塔和根據他們故事改編的電影《摔跤吧爸爸》。

拍攝前,一位編劇在報紙上發現一篇非常鼓舞人心的文章,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馬哈維亞。

編劇被馬哈維亞的勵志故事感染,萌生將他的故事搬上熒屏的想法。

他找到馬哈維亞交流,從中獲取了許多信息,並開始聯繫導演特什提瓦瑞開始着手製作劇本,來來回回改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最終完善劇本。

劇本寫好了,演員也要開始找了。導演首先想到了被稱爲“印度劉德華”的阿爾米汗。可阿爾米汗最初卻拒絕了這個劇本,因爲他認爲角色年齡偏大,在五六年後再來出演可能會比較合適。

可在他拒絕後的沒幾天,這個故事始終在阿爾米汗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於是阿爾米汗又打電話給導演,告訴導演自己可以出演,但需要滿足幾個條件。

他不會用任何服裝造型或者後期使自己看上去胖一些。電影中所有摔跤都需要真實拍攝,演員也都需要參加摔跤訓練。先拍攝胖和年紀大的部分,再拍攝年輕和瘦的部分。演員都確定好後,就開始進行訓練了。作爲整個電影的中心人物,阿爾米汗飾演的馬哈維亞戲份最重,並且角色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年,他需要演出19歲、29歲、55歲三個年齡階段。

他先完成了19歲的青年戲份,隨後在短時間增肥近60斤,出演55歲發福的狀態。

最後到拍攝29歲時,阿爾米汗又用了五個月的時間減掉了25公斤的贅肉,練出了擁有八塊腹肌的魔鬼身體。

不單單是阿米爾·汗,飾演成年妹妹的演員雖然在電影裏的摔跤鏡頭不足1分鐘,但也一起參與訓練長達 9 個月。

飾演吉塔的演員是除了阿爾米汗外戲份最重的,她的訓練強度遠遠高於其他人,拍攝時雖然受傷骨折但仍然堅持着繼續拍攝,甚至還曾因爲自己拖累了劇組而感到愧疚。

雖然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電影在劇情上面還是做了一些更改。

比如電影裏只有吉塔和巴比塔成了摔跤運動員,現實生活中卻是除了馬哈維亞的四個女兒,兩個堂姐妹也加入其中,六個人都成了摔跤運動員。

影片中的馬哈維亞是一位偏執且嚴厲的父親,但現實生活中的馬哈維爾脾氣卻並沒有這麼壞,雖然嚴厲但從不女兒亂髮脾氣。

因此在影片上映後,馬哈維亞曾找過阿米爾汗表達自己的不滿,抱怨他把自己演成了一個壞爸爸。

同樣對角色不滿的還要吉塔的教練,片中他被刻畫成一個自大、囂張的人,現實生活中他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摔跤訓練,也並不頑固。影片上映後,他曾因此找過製片方對峙,甚至想過要起訴製片方。

片中最後一場比賽是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女子55公斤級決賽,吉塔在最後的關鍵一一個五分的背摔動作成功逆轉並獲勝,但在真正的比賽中,吉塔直接兩局擊敗對手,沒有讓對手得到一分。

吉塔的妹妹巴比塔在現實生活中也曾與中國隊交過手。

2014年的亞運會上,巴比塔與中國選手鍾雪純進行了一場比賽,最終鍾雪純3:1獲勝。

整部電影也被刪減了近半個小時,據悉,刪減出自阿爾米汗之手,因爲他嫌169分鐘太長了。

而在經歷重重準備後,這部充滿勵志+溫情的印度影片才終於呈現在觀衆面前。

2017年5月5號,《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一經上映立馬席捲全國,最後收穫了近13億的票房,一舉打破票房記錄。

平凡的劇情,在導演的節奏掌控之下,讓2個多小時的電影無冷場。導演借真實事件爲手,批判了印度社會現狀,把握得恰到好處,點到即止。

這也是《摔跤吧爸爸》的魅力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