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年有非常多优秀的动画让我们对某一项运动或者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灌篮高手》让满怀热血的男孩子们爱上了打篮球,四驱车、战斗陀螺、游戏王卡牌也因为动画的原因风靡一时,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游戏,甚至发展成竞技比赛。

但很可惜的是国漫中真的很少有动画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即便是有也多是对日漫的拷贝和借鉴,除了这部《围棋少年》。别的先不说,单凭它可以让下围棋变得和玩陀螺、练悠悠一样时髦,就值得我称它为国漫巅峰之作!

《围棋少年》是央视动画推出的围棋题材传奇动画,和我们普遍认知度的日本运动番不同的是,这部《围棋少年》没有偏重于围棋本身的竞技性,江流儿当棋圣也不是为了什么理想,而是为了报仇和活下去。如果硬要类比的话,我觉得《围棋少年》的故事更加像武侠,围棋是江湖儿女们战斗的手段,而天地大同和天魔大化则是至高的武学。

因此我非常费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围棋少年》抄袭《棋魂》,近日《围棋少年》的编剧孙晓松老师也在某乎上回应了关于围棋少年抄袭的问题。他直言《围棋少年》的策划和写作的时间其实和《棋魂》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只不过成片时间稍晚于《棋魂》,他本人在编写剧本前根本不了解动画,也没有看过《棋魂》这部作品。其实只要看了两部动画的人应该都明白,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动画,根本不应该扯到抄袭。其实国漫不是没有好作品,只不过往往很多国人骨子里就是看不起国漫。连国人都不支持国漫,国漫又谈何王者归来?

说回《围棋少年》,我认为《围棋少年》最为主色的地方就是其剧情,一个生而就是后浪的官宦子弟,却被奸人陷害,一夜之间沦为孤儿,过上了给人端茶送水,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江流儿走歪过,也被人利用过,有人因他而死,也有人为他而活。从金威远到刘南如,郭逢春,李慕青,到最后的老乞丐林心诚,江流儿在学棋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个又一个恩师,而最终这位少年在几位恩师的教导之下终于完成了蜕变,实现了自我价值。我认为比起棋艺,恩师们教会江流儿更多的其实是做人的道理。正如主题曲所述“围棋少年,历经磨难,尝尽人间苦,熬过夜漫漫。”

当然了,作为一部05年的动画,《围棋少年》的缺点也有不少,比如动画中的棋谱和棋局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其实我们是可以从动画中看到编剧老师孙晓松对于围棋是有所研究的,比如古棋的先手问题,座子制与各个点在古棋盘上的名称都有考虑到,只能说动画组稍微拖了后腿。虽然也请了退役国手薛至诚先生担任围棋顾问,但显然那个时代的动画经费是有限的,所谓的顾问其实也如同《虹猫》的余华一样只是挂名而已,帮助是非常有限的,而动画组又能有几个人真正懂围棋呢?因此动画出现了许多围棋方面的专业性错误。

但凭借优秀的剧本、配乐以及专业的配音,这部《围棋少年》的优秀是足以让普通观众忽略这些缺陷的。毕竟这部动画的受众是青少年儿童,而不是专业棋手。而事实上围棋圈也是有很多专业人士是可以认可《围棋少年》对于围棋的推动作用的。对于我们普通人而已,并不妨碍《围棋少年》是一部非常励志的,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并且帮助一部分人爱上围棋的优秀国产动画。

《围棋少年》第一部的豆瓣评分为9分,而第二部却只有8分,这一分掉在人物主线换成了棋鬼王,有人觉得换了主角就没那味儿了。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第二部也是有着许多可取之处的,虽然故事是围绕棋鬼王展开,但暗线里的主角其实还是江流儿。他仍然是当年那个历经磨难的围棋少年,我从第二部看到了长大后的江流儿面对人生的态度,也看到了他对于棋鬼王的惜才。很多动画第二部不如第一部的原因是制作组为了捧第二部的主角,强行让第一部的角色当绿叶。从这点看,《围棋少年》第二部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有小道消息称《围棋少年》第三部已经快要放映了,目前已经进入配音环节。而目前官方也已经用海报的方式进行了造势。从海报看来,第三部应该是以江流儿和黑木的五年之约为主线,而编剧还是原来的孙晓松老师,相信剧情方面是不用过于担忧的。而动画制作方面,同样是央视动画负责,相信应该不会让粉丝们失望的!

《围棋少年》塑造的四大高手分别是“南李北武,东郭西金”,李慕青、郭逢春、武尚咏、金威远,他们的名字最后一个字连在一起为“青春永远”。希望《围棋少年》系列动画可以如同编剧老师埋下的彩蛋一样青春永远,永远青春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