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体育界最具热点的话题是什么?那一定是“体教结合”了。自从中国篮协和大、中体协签署备忘录、姚明在两会提交“体教结合”建议之后,网络上对于体教结合的讨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热度。而且一直以来,国内很多声音都认为中国三大球之所以发展不好是因为我们没有有像欧美、日韩国家那样进行“体教结合”工作,才造成了目前的困境。所以这次国内舆论对于中国篮球再次尝试“体教结合”的事情热情高涨,甚至很多人认为篮协的这次“体教结合”将会成为拯救中国篮球的良药。

那么“体教结合”对于中国篮球来说真的是良药吗?相信在很多人眼里,这肯定是不二选择,毕竟美国高中篮球和NCAA成功的例子摆在那里,既然我们自己的方式不成功,那“体教结合”必然是正确的方式。但是在我这里恐怕得让大家失望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体教结合”并非拯救中国篮球的万金良药!

我们并非缺乏“体教结合”

为什么要说“体教结合”救不了中国篮球呢?本人看了网络上大部分关于“体教结合”的文章和言论,发现大部分人对于中国的“体教结合”工作缺乏基本认识。很多文章都是在写我们如何如何缺乏体教结合,需要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达到体教结合的目的。如果我们对于“体教结合”的认知上都是错的,那么我们又要怎样去用它帮助中国篮球解困呢?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体教结合”在我们国家并非是一件新鲜事物,这其实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早在1957年,毛主席在一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那时起体教结合这个概念就已经被纳入到了主要的教育理念当中了。而经过60多年发展,当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7字方针,已经发展成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的教育理念,而这样的理念和欧美日韩的“体教结合”并无多大差别,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我们国家没有“体教结合”理念,因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实践60多年了。

另外,教育界在“体教结合”工作上所做出的努力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特别是最近20年,教育部门数次修改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课本,更多的内容加入到了体育课本当中,日常体育教学内容也从单调的跑、跳、简单球类技巧,加入了像身体拓展训练、团队合作训练等更加专业的内容,对比以前的体育教育,现在的体育教育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实践规模上,教育部门近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建设运动特色学校,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专业体育训练和赛事的乐趣。根据教育部门文件显示,仅在2018年,教育部就认证1890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要知道现今国内专业体校总数量也才2100多所,可见教育体系在专项运动的投入上也是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而在学生体育赛事上,仅篮球运动,教育部门就组织了苗苗杯、全国初中联赛、全国高中联赛、CUBA四项覆盖全学龄段的篮球专业赛事,其中像是CUBA已经成为了国内一线的篮球赛事。

可以说,现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体教结合”工作其实已经做得相当全面了,内容升级了、规模扩大了,各级赛事也有了,这还是在教育领域资金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做成的。所以我们说“体教结合”在国内做得不好,这真的是我们在认知上的一个大误区。

此“体教结合”非彼“体教结合”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了,就算真如你所说我们对于“体教结合”理解错了,但是篮协和大中体协的这次合作,难道不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合作吗?那把这次合作称为“体教结合”又有什么关系?而我要告诉大家,我们舆论所说的“体教结合”和教育界所说的“体教结合”差距大了去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体教结合”是什么?国际上对于这个理念的认知通常是:体教结合是在日常教育当中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体育训练和社团活动,用竞技体育所提倡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实现学生在精神和体质上的全面发展。注意!体教结合目的在教育领域首先是育人,要求学生在精神上和体魄上全面发展,这才是其真正含义。

但是,我们现在舆论一提到体教结合首先想到的是培养高素质的运动员,要求运动员运动水平要高,文化素养要高,然后就是怎么提高学校赛事水平、增加竞争给中国篮球的人才进行扩容,再就是给各类运动员找升学和找出路。对于网上的言论和文章,本人进行一下综合和梳理,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现在舆论对于“体教结合”的含义是怎么理解的。

舆论认为:体教结合是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大结合,用集中的资源和强大的执行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国的人口优势和制度优势,全面提高国内青少年体育的平均水平,实现国民体育素质和中国体育成绩的大飞跃。

大家可以看到,舆论和教育界所倡导的体教结合在理念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舆论所希望的体教结合是宏观的,以提高国民整体体育素质的为主要任务的“大国家体育”具体政策(这点和我们以前的“举国体制”颇为相似),而教育界的体育结合则是微观的,以健全学生人格、体格为主要目的教育理念,两者在出发点和观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如果我们的篮协和大中体协真的以“体教结合”的名义合作了,那我们的麻烦就大了!首先双方在合作后思想上就会出现混乱,你说你的我做我的,项目搞了半天,其实什么也没干成。其次就是实施力度会不一样,教育体系会觉得搞“体教结合”重点是普及和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体系这边更想抓的是拓展体育人才规模和运动队水平,搞到最后,合作双方怎么使劲都不会往一块使。

而在这些方面,中国体育不是没有教训的,前些年足球就率先喊出“体教结合”的口号,要资金、要人才、要政策,但是结果呢?资金、教练、政策都进入校园了,但是校园搞出来的是什么?是足球操,是体育老师考教练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内联赛,以重在参与、体验团队合作为主要目标的校际比赛。那些年校园足球确实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这些是足球界想要的东西么?高水平运动员在哪里?高水平的校园足球赛事在哪里?十年后的今天,现在足球青训的状况大家都看到了,依然是一潭死水,所以我们中国篮球人在这件事情上切勿乱投医。

两种“体教结合”都无法解决篮球青训的现实问题

不过本人要明确的是,前面写了这么多两个“体教结合”的概念,并不代表本人支持其中一个。本人甚至认为,这两个“体教结合”都不是解决中国篮球青训问题的办法。我们舆论(包括本人)现在非常希望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能在资源上进行合作,在网上也提了很多的具体措施。但是对于教育体系而言,这些措施很多都只能算是我们单方面的一个美好愿望。

实话说我们舆论真的很不了解教育部门。一谈到合作,动不动就说要提高校园运动队经费、把运动员纳入教育体系,专业教练进校园。但是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教育部门是一个从上至下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管理模式和严谨办事纪律的国家单位,岂能是你说塞个人进来就塞进来,你说要我多花钱就多花钱的地方?

大家要知道的是,教育部门的经费那都是国家定的。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保持在4%以上,总数大概是3.6万亿到4.7万亿之间。而这些经费负担着全国近53.1万所学校的日常开销,全国1732.03万教育工作者的工资、保障、用度,以及1.54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成本。对他们自己而言,教育经费历来只能说是够用的,但是没法负担更多开支。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了预算“过紧日子”的口号,压减开支。所以你想在这个时候让教育体系自己提高校园球队经费是不大现实的,可能少数学校能做到,大部分学校是没有希望的。

而在运动员入学和专业教练纳入教育编制的问题上,估计教育部门也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学生本来就是有正规途径入学的,教练纳入编制也是可以经过教师考试得到的,现在要搞个特殊,理由不必要也不正当。而且就算你为运动员和教练进学校扫除了一切人事、体制障碍,教育系统依然没有足够经费满足他们的训练和比赛要求,依然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等于人进去了以后给他们解决了工作和学习的旧问题,训练比赛反倒成了新问题。

看到这里相信又有人要说了,学校没钱篮协可以找钱给他们投资啊。然而现实是,教育体系由于自身的体制限制,鲜有渠道能够接受社会投资。再加上校园本身在管理模式和人才储备并不适合经营运动队,所以说白了现阶段校园在财力、管理、人力均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于他们的期待,如果大家执意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那就只能等着什么时候国家给教育投资翻倍了。

不过,本人也要说舆论现在提出的很多体教结合措施并不是完全错了,而是这些提法过于超前、过于理想化,增加了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合作难度,他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被无限拉长了,所以才显得很不合适。

篮协和大中体协合作需要寻找新的合作基础和新的合作思路

双方合作,有什么样的合作基础,决定了合作的前景和内容。实话说中国篮协和大中体协是有很大的合作基础的,因为大家要的东西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发展!

中国篮球这些年一直受困于资源限制,发展不太理想。而现如今CBA和篮协经过管办分离改革以后,已经明确了篮球产业化的道路。具体落实到青少年这块,他们的目标就是拓展更大的人才选拔面,在青少年当中打出CBA品牌,培养长期的篮球受众,进而增强篮球相关产业的变现能力,最终提升CBA品牌和利润规模。

而校园这边也是何尝不想发展?校园体育近年来遭遇瓶颈已经是事实了,校园篮球资金限制,管理水平低,赛事发展陷入瓶颈,赛事运营举步维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特别需要找到一条新的渠道来获取社会的支持,找到一条新路来发展自己。

那么什么样的合作能够迅速满足双方在发展上的需求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体制外合作,组建一个新的品牌,合作建设一个国内权威的,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赛事平台,像职业联赛那样为合作双方创造价值。

建设新的赛事平台,对于双方来说可谓是好处多多。首先,体育产业化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教育体系参与建设体育产业化师出有名;其次,赛事品牌是属于双方共有,合作建设新的赛事属于体制外的合作,不容易触碰双方体制问题,是双方最安全的合作方式。其三,篮协和大中体协均已完成管办分离,在体制之外运营限制较少,除了建设赛事平台之外,双方可以利用品牌卖赛事版权,搞像nba学院那样的篮球训练营、甚至可以做很多的赛事周边。可以说只要职业篮球可以盈利的东西,你都可以把他安装到这个赛事平台上来。其四,在体制外合作双方都可以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做项目,效率更高。

只要这个合作形成了,那么篮协和大中体协就再也不需要用“体教结合”这面具有歧义且不具代表性的旗帜了,“体育和教育共同参与中国体育产业化建设”将会是更合适的合作思路。

写了这么多,其实大家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年篮协和大中体协的这次合作所公示的基本内容,其中就包含了建设新平台的内容。可以想见,中国篮协和大中体协在合作之初,大家对于这次合作的方向是清晰的,且是有预见性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舆论在思想上并没有跟上他们,所以才会在“体教结合”的讨论上有这么多的误区。而且大家也不用凌乱,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从来都是需要时间的,而时间最终会证明,“体育和教育共同参与中国体育产业化建设”是更好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