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一段時間中國體育界最具熱點的話題是什麼?那一定是“體教結合”了。自從中國籃協和大、中體協簽署備忘錄、姚明在兩會提交“體教結合”建議之後,網絡上對於體教結合的討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熱度。而且一直以來,國內很多聲音都認爲中國三大球之所以發展不好是因爲我們沒有有像歐美、日韓國家那樣進行“體教結合”工作,才造成了目前的困境。所以這次國內輿論對於中國籃球再次嘗試“體教結合”的事情熱情高漲,甚至很多人認爲籃協的這次“體教結合”將會成爲拯救中國籃球的良藥。

那麼“體教結合”對於中國籃球來說真的是良藥嗎?相信在很多人眼裏,這肯定是不二選擇,畢竟美國高中籃球和NCAA成功的例子擺在那裏,既然我們自己的方式不成功,那“體教結合”必然是正確的方式。但是在我這裏恐怕得讓大家失望了,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體教結合”並非拯救中國籃球的萬金良藥!

我們並非缺乏“體教結合”

爲什麼要說“體教結合”救不了中國籃球呢?本人看了網絡上大部分關於“體教結合”的文章和言論,發現大部分人對於中國的“體教結合”工作缺乏基本認識。很多文章都是在寫我們如何如何缺乏體教結合,需要什麼樣的具體措施來達到體教結合的目的。如果我們對於“體教結合”的認知上都是錯的,那麼我們又要怎樣去用它幫助中國籃球解困呢?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體教結合”在我們國家並非是一件新鮮事物,這其實是我們國家的一項基本教育方針。早在1957年,毛主席在一次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從那時起體教結合這個概念就已經被納入到了主要的教育理念當中了。而經過60多年發展,當年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7字方針,已經發展成了“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體的教育理念,而這樣的理念和歐美日韓的“體教結合”並無多大差別,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我們國家沒有“體教結合”理念,因爲我們在這條道路上已經實踐60多年了。

另外,教育界在“體教結合”工作上所做出的努力也是不應該被忽視的。特別是最近20年,教育部門數次修改中小學校體育教學課本,更多的內容加入到了體育課本當中,日常體育教學內容也從單調的跑、跳、簡單球類技巧,加入了像身體拓展訓練、團隊合作訓練等更加專業的內容,對比以前的體育教育,現在的體育教育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在實踐規模上,教育部門近年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建設運動特色學校,讓學生能夠享受到專業體育訓練和賽事的樂趣。根據教育部門文件顯示,僅在2018年,教育部就認證1890所“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要知道現今國內專業體校總數量也才2100多所,可見教育體系在專項運動的投入上也是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而在學生體育賽事上,僅籃球運動,教育部門就組織了苗苗杯、全國初中聯賽、全國高中聯賽、CUBA四項覆蓋全學齡段的籃球專業賽事,其中像是CUBA已經成爲了國內一線的籃球賽事。

可以說,現在我國教育領域的“體教結合”工作其實已經做得相當全面了,內容升級了、規模擴大了,各級賽事也有了,這還是在教育領域資金普遍缺乏的情況下做成的。所以我們說“體教結合”在國內做得不好,這真的是我們在認知上的一個大誤區。

此“體教結合”非彼“體教結合”

看到這裏肯定有人要說了,就算真如你所說我們對於“體教結合”理解錯了,但是籃協和大中體協的這次合作,難道不是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合作嗎?那把這次合作稱爲“體教結合”又有什麼關係?而我要告訴大家,我們輿論所說的“體教結合”和教育界所說的“體教結合”差距大了去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體教結合”是什麼?國際上對於這個理念的認知通常是:體教結合是在日常教育當中爲學生提供高水平的體育訓練和社團活動,用競技體育所提倡的團隊精神,拼搏精神,在鍛鍊學生體魄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毅力和應對困難的能力,實現學生在精神和體質上的全面發展。注意!體教結合目的在教育領域首先是育人,要求學生在精神上和體魄上全面發展,這纔是其真正含義。

但是,我們現在輿論一提到體教結合首先想到的是培養高素質的運動員,要求運動員運動水平要高,文化素養要高,然後就是怎麼提高學校賽事水平、增加競爭給中國籃球的人才進行擴容,再就是給各類運動員找升學和找出路。對於網上的言論和文章,本人進行一下綜合和梳理,大家可以看看我們現在輿論對於“體教結合”的含義是怎麼理解的。

輿論認爲:體教結合是體育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大結合,用集中的資源和強大的執行力,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國的人口優勢和制度優勢,全面提高國內青少年體育的平均水平,實現國民體育素質和中國體育成績的大飛躍。

大家可以看到,輿論和教育界所倡導的體教結合在理念上是有很大差異的。輿論所希望的體教結合是宏觀的,以提高國民整體體育素質的爲主要任務的“大國家體育”具體政策(這點和我們以前的“舉國體制”頗爲相似),而教育界的體育結合則是微觀的,以健全學生人格、體格爲主要目的教育理念,兩者在出發點和觀念上有着本質的區別。

所以如果我們的籃協和大中體協真的以“體教結合”的名義合作了,那我們的麻煩就大了!首先雙方在合作後思想上就會出現混亂,你說你的我做我的,項目搞了半天,其實什麼也沒幹成。其次就是實施力度會不一樣,教育體系會覺得搞“體教結合”重點是普及和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體育體系這邊更想抓的是拓展體育人才規模和運動隊水平,搞到最後,合作雙方怎麼使勁都不會往一塊使。

而在這些方面,中國體育不是沒有教訓的,前些年足球就率先喊出“體教結合”的口號,要資金、要人才、要政策,但是結果呢?資金、教練、政策都進入校園了,但是校園搞出來的是什麼?是足球操,是體育老師考教練證,是以班級爲單位的校內聯賽,以重在參與、體驗團隊合作爲主要目標的校際比賽。那些年校園足球確實開展得轟轟烈烈,但是這些是足球界想要的東西麼?高水平運動員在哪裏?高水平的校園足球賽事在哪裏?十年後的今天,現在足球青訓的狀況大家都看到了,依然是一潭死水,所以我們中國籃球人在這件事情上切勿亂投醫。

兩種“體教結合”都無法解決籃球青訓的現實問題

不過本人要明確的是,前面寫了這麼多兩個“體教結合”的概念,並不代表本人支持其中一個。本人甚至認爲,這兩個“體教結合”都不是解決中國籃球青訓問題的辦法。我們輿論(包括本人)現在非常希望體育體系和教育體系能在資源上進行合作,在網上也提了很多的具體措施。但是對於教育體系而言,這些措施很多都只能算是我們單方面的一個美好願望。

實話說我們輿論真的很不瞭解教育部門。一談到合作,動不動就說要提高校園運動隊經費、把運動員納入教育體系,專業教練進校園。但是大家知不知道,我們的教育部門是一個從上至下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管理模式和嚴謹辦事紀律的國家單位,豈能是你說塞個人進來就塞進來,你說要我多花錢就多花錢的地方?

大家要知道的是,教育部門的經費那都是國家定的。近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基本保持在4%以上,總數大概是3.6萬億到4.7萬億之間。而這些經費負擔着全國近53.1萬所學校的日常開銷,全國1732.03萬教育工作者的工資、保障、用度,以及1.54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教育成本。對他們自己而言,教育經費歷來只能說是夠用的,但是沒法負擔更多開支。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教育部就已經提出了預算“過緊日子”的口號,壓減開支。所以你想在這個時候讓教育體系自己提高校園球隊經費是不大現實的,可能少數學校能做到,大部分學校是沒有希望的。

而在運動員入學和專業教練納入教育編制的問題上,估計教育部門也很難做到兩全其美。因爲義務教育階段任何學生本來就是有正規途徑入學的,教練納入編制也是可以經過教師考試得到的,現在要搞個特殊,理由不必要也不正當。而且就算你爲運動員和教練進學校掃除了一切人事、體制障礙,教育系統依然沒有足夠經費滿足他們的訓練和比賽要求,依然無法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等於人進去了以後給他們解決了工作和學習的舊問題,訓練比賽反倒成了新問題。

看到這裏相信又有人要說了,學校沒錢籃協可以找錢給他們投資啊。然而現實是,教育體系由於自身的體制限制,鮮有渠道能夠接受社會投資。再加上校園本身在管理模式和人才儲備並不適合經營運動隊,所以說白了現階段校園在財力、管理、人力均無法滿足社會各界對於他們的期待,如果大家執意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那就只能等着什麼時候國家給教育投資翻倍了。

不過,本人也要說輿論現在提出的很多體教結合措施並不是完全錯了,而是這些提法過於超前、過於理想化,增加了體育體系和教育體系的合作難度,他們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時間被無限拉長了,所以才顯得很不合適。

籃協和大中體協合作需要尋找新的合作基礎和新的合作思路

雙方合作,有什麼樣的合作基礎,決定了合作的前景和內容。實話說中國籃協和大中體協是有很大的合作基礎的,因爲大家要的東西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發展!

中國籃球這些年一直受困於資源限制,發展不太理想。而現如今CBA和籃協經過管辦分離改革以後,已經明確了籃球產業化的道路。具體落實到青少年這塊,他們的目標就是拓展更大的人才選拔面,在青少年當中打出CBA品牌,培養長期的籃球受衆,進而增強籃球相關產業的變現能力,最終提升CBA品牌和利潤規模。

而校園這邊也是何嘗不想發展?校園體育近年來遭遇瓶頸已經是事實了,校園籃球資金限制,管理水平低,賽事發展陷入瓶頸,賽事運營舉步維艱,在財政性教育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他們特別需要找到一條新的渠道來獲取社會的支持,找到一條新路來發展自己。

那麼什麼樣的合作能夠迅速滿足雙方在發展上的需求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體制外合作,組建一個新的品牌,合作建設一個國內權威的,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賽事平臺,像職業聯賽那樣爲合作雙方創造價值。

建設新的賽事平臺,對於雙方來說可謂是好處多多。首先,體育產業化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一環,教育體系參與建設體育產業化師出有名;其次,賽事品牌是屬於雙方共有,合作建設新的賽事屬於體制外的合作,不容易觸碰雙方體制問題,是雙方最安全的合作方式。其三,籃協和大中體協均已完成管辦分離,在體制之外運營限制較少,除了建設賽事平臺之外,雙方可以利用品牌賣賽事版權,搞像nba學院那樣的籃球訓練營、甚至可以做很多的賽事周邊。可以說只要職業籃球可以盈利的東西,你都可以把他安裝到這個賽事平臺上來。其四,在體制外合作雙方都可以集中優勢資源,集中力量做項目,效率更高。

只要這個合作形成了,那麼籃協和大中體協就再也不需要用“體教結合”這面具有歧義且不具代表性的旗幟了,“體育和教育共同參與中國體育產業化建設”將會是更合適的合作思路。

寫了這麼多,其實大家再回過頭來看看,今年籃協和大中體協的這次合作所公示的基本內容,其中就包含了建設新平臺的內容。可以想見,中國籃協和大中體協在合作之初,大家對於這次合作的方向是清晰的,且是有預見性的。但是遺憾的是,我們輿論在思想上並沒有跟上他們,所以纔會在“體教結合”的討論上有這麼多的誤區。而且大家也不用凌亂,對於新事物的認識從來都是需要時間的,而時間最終會證明,“體育和教育共同參與中國體育產業化建設”是更好的道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