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索維茨攻堅戰,雖然不是一戰當中唯一的一場毒氣戰,但或許是一戰中最爲慘烈的一場毒氣攻堅戰。鑑於一戰中,交戰各方無節制地使用毒氣一事,《日內瓦議定書》做出了明確規定,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的作戰方法和方式。該條國際法則在1928年2月8日正式實施。

雖然有了明文規定,但在隨後爆發的二戰當中,使用毒氣事件還是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冷戰,更是將人類推向了核戰的深淵。雖然隨後的國際社會又接連在1961年、1975年和1992年接連推出了三條國際公約,進一步地關閉了使用核武化武細菌病毒戰這個潘多拉盒子,但是各國還是因應局勢,保留了防化部隊。1986年的一聲巨響,則讓防化部隊的職能發生了巨大轉變,從戰場轉向了救災!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在烏克蘭普里皮亞季鄰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連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併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這些輻射塵涵蓋了大面積區域。更嚴重的是,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爲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4月27日早晨,蘇軍化學兵司令皮卡洛夫將軍也率核防護部隊乘直升機飛抵事故現場。此時,蘇軍基輔軍區下轄的十幾個作戰師已經全員待命。蘇聯軍隊先後有24萬人參加了切爾諾貝利事故現場的搶險工作。而在事故的核心現場就有1萬多名蘇聯軍人,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忘我地努力工作,最終將損失降到了最低,防化部隊更是在這次搶險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據事後統計,蘇聯軍方在切爾諾貝利的救援行動中一共投入了2500輛以上軍用裝甲車、運輸車、推土機、油罐車、消防車和救護車,這些車輛隨後因爲沾染了輻射而全部報廢。整個切爾諾貝利事故中因爲核沾染被拋棄的軍用車輛和設備,以及因放射性死亡和傷病的人員,這基本上相當於損失了一個齊裝滿員的摩步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