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由於隋末唐初十餘年的大混戰,使得唐初出現了經濟大蕭條,而唐高祖李淵在位期間又把他主要的經歷放在了統一戰爭上,社會經濟就更加是雪上加霜。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繼位時,仍然是一窮二白、社會凋敝的景象。更加不幸的是又連年災荒,糧食價格飛漲,農民生活困苦不堪,如何安定飽受戰爭之苦、掙扎在飢餓死亡線上的廣大民衆,是擺在李世民面前的最大難題。這個難題關係到大唐的生死存亡,所以,李世民經過慎重思考、廣泛調研,周密組織就開始了他的宏偉計劃。

首先,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就定下了“爲國之道,安靜爲務”的八字方針。他與頡利訂立“便橋之盟”,智退突厥之兵,他時常對朝臣說:“我不與頡利發生戰爭是因爲即位的時日太短,爲國之道,安靜爲務”,他還說“一與虜戰,必有死傷,結怨於我,爲患不細”。經過理政得失的討論,又制定出了“去除奢侈。節約儉省,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用良臣”等政策。

其次,唐太宗重農恤民。他深知農業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因此要想使國家強大,必須恢復並發展農業,同時還能讓農民休養生息,改善廣大農民的經濟狀況。於是他下令禁止王公貴族過奢靡的生活,提倡勤儉節約;禁止大興土木興建樓堂館所。他自己住的都還是隋朝時期建造的已經破爛不堪的宮殿,再加上他本人也患有“氣疾”,不適宜居住潮溼的房子,王公大臣們都勸他再建一處宮殿,他卻說:“朕有氣疾,豈宜下溼?若遂來請,糜費良多,而所費之過,豈爲人父母之道? ”唐太宗如此以身作則,令文武百官無不佩服。更有甚者,公元637年,洛陽發大水,老百姓的房屋被洪水給沖毀了,唐太宗下令拆掉一些宮殿,把木頭分發給老百姓修葺房屋。可以說,正是由於唐太宗這些重農恤民的政策,使唐朝的國力迅速地增強,造就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第三,唐太宗實行“省事”、“息人”的政策。由於隋末唐初的連年征戰,到了唐太宗時期人口還沒有恢復過來,所以唐太宗爲了增加人口,想出了“省事”、“息人”的辦法,分兩次釋放宮女達數千貴族人,目的就是讓她們出宮結婚,生男育女。同時,爲了清除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下令限制王公的過分奢侈行爲。”自王公以下,宅第、車服、婚嫁、喪葬,其標準與品秩不相符的,一律禁止“。公元624年,唐太宗又針對功勳及外戚”以侈靡而傷風,以厚葬爲奉終“的情況,還特地下了一道《皆厚葬詔》,由於唐太宗的提倡和限制,貞觀年間的”風俗簡樸,財帛富饒,衣無錦繡,無飢寒之弊“。從上可以看出,經過唐太宗的努力,效果明顯。

第四,認真落實均田制,獎勵墾荒。隋末唐初,四處戰亂,大量無主土地荒蕪,唐高祖雖然頒佈了均田令,但此後的時間內由於皇室內爭權現象嚴重,均田令的貫徹情況並不樂觀,效果也不好,直到唐太宗即位後纔開始大力推行,不但打擊違令佔田的惡霸官僚,還派長孫順德出任澤刺史,將非法佔良田的張長貴、趙士達彈劾,並令二人歸還農民的土地。公元628年,由於旱災嚴重,關內饑荒不斷,老百姓到了依靠賣兒賣女換取糧食的地步,爲了賑災和幫老百姓贖回兒女,唐太宗下令開發國庫,動用庫銀分發給災民。並下詔說遇到旱澇蝗災,要大赦天下,詔書還說:”假如天下安定。五穀豐登,即使百姓所受的災害轉移支朕的身上來,也心甘情願。“

第五,獎勵適婚男女及時嫁娶,大力提倡鰥寡婚配。作爲增加人口計劃的重要一環,唐太宗於公元627年頒佈了《令有司勸勉民間嫁娶詔》中這樣規定:”法定的結婚年齡是男20歲,女15歲,應及時嫁娶;鰥夫寡婦守喪期憶過的,也要婚配。“爲了保證男女及時嫁娶,詔書還責成鄉里富有之家要對因貧困不能嫁娶的,用金錢來資助,還要把婚姻與戶口作爲考覈地方官的一項工作。刺史、縣令以下官員如果能使民衆按時婚配,減少鰥夫寡婦,增加戶口,考覈等級就會提高。如果勸導不力,不能及時婚配嫁娶,戶口減少,則考覈等級就會降低。另外,唐太宗還特別以物質鼓勵生育男丁,婦人在正月裏生男孩的,獎勵粟米一石。這樣的政策對於提高地方官執行詔書中的規定的積極性當然作用明顯,對於增加人口也是極有幫助的。

第六,興修水利,設置”義倉“,救災備荒。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在全國各地設置”義倉“防備糧荒,同時規定:”自王公以下,每畝徵稅二升;商賈無田者,戶分九等,納粟分別自五石至五斗不等。義倉糧食,無災則借貸農民作種子,有災則可用於賑民。自此以後,州縣普遍設置義倉,專用於備荒,不可以隨意挪用“。唐太宗還下令,義倉雖由官府掌管,但是卻屬於百姓備荒的儲備,並非是向老百姓橫徵暴斂。

基於以上各種利民惠民的政策的實施,到了貞觀七年,風調雨順頻致奉稔,關東普遍恢復和發展起來了,昔日的凋敝與破敗面貌蕩然無存了。從公元634年到642年,年年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這都得益於唐太宗的勵精圖治,至此貞觀之治形成,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農業生產穩步健康的發展,”民衣食有餘“的目標大體實現。

相關文章